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電影「抹走」了多少原著內容?
來源:橙新聞    2020-07-20 06:35
如何將一本大書的精粹濃縮,在兩三小時內呈現出來,是對每一位電影工作者的挑戰。古登堡計畫的廣告鼓勵大家閱讀原著,也是希望補足大家在畫面以外的重要訊息,不要單靠電影定義原著本身的精彩。

【識港網訊】世界名著經常被改編為電影與舞台劇,然後在「媒介轉碼」後,有些作品總會被詬病失去原著的精粹,甚至因改編過度,辨認不出本來面目。

電子圖書館古登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最近發佈了一輯平面廣告,以畫面直接展現給觀眾:改編自名著的電影到底刪減了多少重要的情節。

在廣告裡,黑色塗抹部分顯示改編時被抹掉的故事情節,機構希望由此鼓勵大家閱讀原著,以掌握更完整的故事。

文字與電影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媒介,後者的視覺語言受多種因素影響,加上在改編時,導演與編劇往往希望在原著之上加入對此命題及時代的思考,對短短數小時的片長中,不得不說是一大挑戰。

曾獲得六次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以《黃金時代》、《桃姐》等收穫不少口碑的許鞍華,早期曾改編張愛玲的《傾城之戀》(1984)和《半生緣》(1997),引起不少爭議。她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自己當年拍攝《傾城之戀》是完全走錯了路子:「對張愛玲的原著理解錯了,所以怎麼做都有點不對,到了《半生緣》我感覺是處理這麼龐大的一本原著,很難抓住主線,因為也有好多複線是輔助主線的,沒有了也就失色了。當然還有資金的問題,想做考究是很難的。」(鳳凰網娛樂,2018)可見名著改編後,受文本理解、片長及資金等限制,難度大增。

《傾城之戀》(1984) 圖:電影劇照

台灣作家楊照在社交媒體也表示,觀看電影版《傾城之戀》的體驗不佳。「因為我已經看過了文字版的《傾城之戀》,隨著張愛玲文字,我已經在腦海裡把《傾城之戀》許許多多的東西想像過了。意思是,不管許鞍華是個多麼傑出的導演,周潤發與繆騫人再怎麼會演,他們在銀幕上這樣演出來,用那種方式講那種對話,我就是會起雞皮疙瘩。當用文字閱讀的時候,人會發揮一種奇特的能力──我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策略,把所讀到的東西合理化。」

楊照指出,閱讀能刺激的感受,遠遠多過電影,因為閱讀文字時你是靠自己的想像力接受意義,不單純靠你接收到的訊息。「因此,我很少、也很難去看改編的作品,尤其是文字改編成電影。因為先看了書,就沒辦法看電影,因為我看到的跟腦袋裡動用想像力留下的印象絕對是不一樣的。」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導演選擇名著改編,雖有一大群觀眾基底,但同時要承受比較大的風險。

然而,電影改編是否真的那麼難以成功?《紐約時報》和美國《讀者文摘》在多年前曾經舉行投票調查,由十萬讀者精選出「世界十大名著」。這些作品包括《飄》、《悲慘世界》等,而大多數作品的電影版,至今讓被視為影壇經典;首部獲得法國康城影展金棕櫚獎的《霸王別姬》,改編自李碧華同名小說,由陳凱歌執導,張國榮、鞏俐、張豐毅主演,時至今日仍在重映,甚至有超越原著之說。

改編自名著《飄》的電影《亂世佳人》(1939) 圖:電影截圖

如何將一本大書的精粹濃縮,在兩三小時內呈現出來,是對每一位電影工作者的挑戰。古登堡計畫的廣告鼓勵大家閱讀原著,也是希望補足大家在畫面以外的重要訊息,不要單靠電影定義原著本身的精彩。

橙新聞: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7/17/010155466.shtml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