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29位作家創作瘟疫短篇 《十日談》
來源:橙新聞    2020-07-16 11:22
《紐約時報》最新一期雜誌邀請了29位作家以名著《十日談》(Decameron)為靈感,詮釋疫情下的所見所思。雜誌封面採用黑色版畫設計,字體設計富有復古風格,令人感受到中世紀瘟疫籠罩下的壓抑情境。雜誌中的彩色配圖插畫亦非常出色。

【識港網訊】

本期雜誌以《十日談》為靈感(The Decameron Project) 圖:《紐約時報》雜誌網站

《紐約時報》最新一期雜誌邀請了29位作家創作短篇小說,以名著《十日談》(Decameron)為靈感,詮釋疫情下的所見所思。

《十日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喬萬尼·薄伽丘所著的寫實主義短篇小說集,故事取材自歐洲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大型黑死病。14世紀中,這場「中世紀大瘟疫」席捲整個歐洲,當時醫學並沒有找到有效殺死細菌的方法,最終導致成千萬以至上億人民死亡,部分人則遠走避疫,希望能逃過一劫。《十日談》的小說背景,正是講述七位女性和三位男性到佛羅倫斯郊外山上的別墅躲避瘟疫,他們在該處生活下來,並決定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來渡過酷熱的日子,最後合共講了一百個故事。

「那時候死了一個人,就像現在死了一隻山羊,不算一回事。本來呢,一個有智慧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偶爾遭遇到幾件不如意的事,也很難學到忍耐的功夫;而現在,經過了這場空前的浩劫,顯然連最沒有教養的人,對一切事情也都處之泰然了。」——《十日談》


桑德羅·波提切利繪畫的《十日談》  圖:Wikimedia Commons

大型瘟疫改變了時人的生活秩序,也令他們反思周遭的一切,因此,眾人對當時歐洲的道德底線和教會權威提出質疑,甚至講述教士誘姦農婦的故事。作家葉靈鳳談及本書時,認為「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談》中將這個世界描寫得太真實了,太沒有顧忌了,遂使這本該是歡樂的泉源的好書(作者自己曾表示寫這本書的用意是這樣),卻招惹許多愚昧的紛擾和偏狹的嫉憤。從它初出版以來,這本書就被梵諦岡列入他們的《禁書索引》中,經過了五六個世紀,至今仍未解禁。」

《十日談》的寫實主義文學風格,對後來西方文學發展影響甚大,也開啟了歐洲短篇小說的藝術形式之先河。事隔600多年,疫情再一次打擊全球人類的生活,《紐約時報》的雜誌編輯受《十日談》啟發,邀來Margaret Atwood、David Mitchell、Thommy Orange等29位作家,請他們撰寫瘟疫流行下的新短篇小說。「當現實變成超現實,只有小說才能使它變得有意義。(When reality is surreal, only fiction can make sense of it. )」本期主旨如是說。

每位作家均有專屬的姓名設計和插畫,看上去像古歐洲流行的塔羅牌 圖:《紐約時報》雜誌網站

雜誌封面採用黑色版畫設計,字體設計富有復古風格,令人感受到中世紀瘟疫籠罩下的壓抑情境。雜誌中的彩色配圖插畫亦非常出色:

圖:《紐約時報》雜誌網站
圖:《紐約時報》雜誌網站
圖:《紐約時報》雜誌網站
圖:《紐約時報》雜誌網站

橙新闻: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7/15/010155221.shtml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