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台灣的漢字活字印刷之發展脈絡
來源:橙新聞    2020-06-19 11:42
活字印刷是工業產業,但與其他工業產業不同之處,在於是作為文字的鑄造與文明的載具,影響了近代文明的發展。雖然活字印刷大量印製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如何存續是新一代值得思考的問題。

【識港網訊】活字印刷是工業產業,但與其他工業產業不同之處,在於是作為文字的鑄造與文明的載具,影響了近代文明的發展。

由傳教士開啟的西式活字印刷時代

台灣現存的漢字活字印刷,是在日治時代由關西、九州移民所帶進來的;不過,最早致力於開發漢字活字的卻是西方傳教士。在清末,隨著通商來華的傳教士,為了用漢文傳教,開始與當地華工前仆後繼地以西式活字鑄造法開發漢字活字。一開始由於遭到清廷政府的禁止與查緝,傳教士們繼而轉往南亞的新加坡、麻六甲、巴達維亞、檳榔嶼等地,進行漢字活字的開發,直到情勢穩定後,才又返回中國。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他最早落腳於澳門,後轉往麻六甲成立英華書院,最後將書院遷至香港並落地生根,尤以使用在香港開發的漢字活字,所印製的聖經最具代表性。之後,上海美華書院的主任姜別利(William Gamble),不僅利用電鍍方式複製香港的漢字活字,也自行開發新的漢字活字,並制定號數,奠定了漢字活字的基礎。之後姜別利退休返美前,應日本活字印刷的先驅本木昌造之邀,至長崎傳授漢字活字印刷技術,開啟了日本的西式活字印刷時代。

1833年台約爾製金屬活字版馬太福音 圖:Wikimedia Commons

後來隨著日本殖民台灣,前日本大阪府警務部長山下秀實,帶著大阪《雷鳴新聞》的活字印刷設備來台,創立《台灣新報》,並在1898年與《台灣日報》合併為《台灣日日新報》,也就是後來的《新生報》。《台灣日日新報》當時位在台北的榮町,也就是現在的中華路與衡陽路交叉口轉角處,與中山堂相鄰。因為《台灣日日新報》的成立,附近紛紛成立報館與活字印刷相關行業,尤其以當時人力聚集的艋舺最為密集。曾聽老師傅說,很多在戰後被遣返回日本的《台灣日日新報》的師傅,有時還會回來台灣看看自己的徒弟,徒弟也會去日本拜訪自己的師傅;由此也可見《台灣日日新報》對台灣的漢字活字印刷的影響。

西式活字印刷在台灣

其實早在荷蘭時期,台灣就已出現以西拉雅語和古荷蘭語所組成的新港語所印製的活字印刷品,但印刷機具與技術並未跟著引入。於是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後,台灣又回到了雕版印刷的時代。

印刷術大大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圖:Wikimedia Commons

直到1880年,傳教士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從英國寄贈一台活版印刷機來台,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因而特地回到英國學習使用技術,並在1884年成立聚珍堂(當時因乾隆覺得活版二字不雅而改稱「聚珍版」,所以聚珍堂也就是印版店的意思),才利用西文活字印刷發行了台灣的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當時的印刷採用的是台語羅馬拼音,有一說是因為台灣以閩南人居多,而閩南語比較難用漢字表達,加上一般民眾又大多不識字,所以最後選擇以口語發音傳教。也因為這樣的決定,當從1805年的馬禮遜開始一直到1895年,整個亞洲如火如荼地開發使用漢字活字之際,剛好位在這些漢字活字開發地理位置中心點的台灣,卻在開發漢字活字上缺席。直到日本殖民台灣,西式漢字活字印刷才正式進入台灣,所以台灣的活字印刷發展,可說與日本密不可分。

清乾隆年間木活字《武英殿聚珍版從書》書頁 圖:Wikimedia Commons

國民政府來臺後,雖然廈門風行鑄字行所帶來的上海華文楷體字造成風潮,並傳入了上海式字架等,在美援時期也獲得了一些設備,但基本上並未改變台灣活字印刷的樣貌,反而因應台灣的風土民情,改良出了一些適合本地需求的工具。中山堂旁的《台灣日日新報》也就是後來的《台灣新生報》,周邊報社紛紛成立;如康定路的《聯合報》、聯合報對面的《公論報》、永福街的《民族晚報》、大理街的《中國時報》等,也因為這些報社的發展,60年代左右整個萬華區出現超過三、四百家的活字印刷廠。

活字印刷在台灣的經營型態

活字印刷的流程為:鑄字、檢字、排版、印刷,而店頭經營的類型,則大致分成鑄字店與印版店。
鑄字、檢字,是由鑄字行完成。活字印刷所使用的鉛字,是透過鑄字機和銅模造出來的,是將鉛、錫、銻等金屬加熱溶解,注入銅模後,冷卻成形。鉛字又稱活字,是活字印刷主要的工具,鑄字的場地,除了放置鑄字機之外,還需擺放大量的鉛字架與銅模等器具,所以鑄字與檢字通常獨立營業,也是一門獨立的技藝。台灣過去的鑄字行,有秀明社鑄字廠、普文鑄字廠、華文社鑄字廠、中南社鑄字廠、協勝鑄字廠等。

排版、印刷,是在印版店完成的,印版店一詞也源自日本。一家印版店基本上都有活版車(平臺式活版印刷機)或圓盤機,然後有抽拉式多層式字架,跟排版工作桌與工具,主要是把檢好的字依顧客需求完成排版,再上機印刷。隨著活字印刷的沒落,現在的傳統印版店多改以小型快速印刷機維持生計,而活字印刷大部分都用來印製流水號跟明信(即騎縫線)。
雖然活字印刷大量印製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活字印刷在台灣的產業鏈還算完整,從鑄字、檢字、排版、印刷都還存在,只是師傅們都年紀已高,如何存續是新一代值得思考的問題。
——————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Typography 字誌:Issue 06 活字的現在》)


《Typography 字誌:Issue 06 活字的現在》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時間:2020年5月

橙新聞: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6/19/010152788.shtml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