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互買互賣! 本地藝術家搭建自救平台
作者:陳儀雯    來源:文匯報    2020-05-19 10:48
一場疫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各方面的衝擊,讓人措手不及,藝術界與各行各業一樣無可倖免。面對全球性的災難,藝術家無法獨善其身,平日賴以生存的模式需要隨着疫情而靈活應對。

【識港網訊】一場疫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各方面的衝擊,讓人措手不及,藝術界與各行各業一樣無可倖免。面對全球性的災難,藝術家無法獨善其身,平日賴以生存的模式需要隨着疫情而靈活應對。其中英國藝術家Matthew Burrows在疫情期間首先發起「#artistsupportpledge 」計劃 ,利用線上的優勢,凝聚一眾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讓收藏家、藝術家之間互相購買,在逆境中彼此鼓舞。香港有非牟利機構仿效這個模式,不但再次帶動藝術氛圍,過程也引發人們對香港藝術界處境的深刻反思。

創建平台展示本地藝術

由香港非牟利機構創新媒體藝術協會在本年四月初發起的「#藝術支援誓言 」「#artistsupportpledgehk」計劃,預計會進行到六月底結束。計劃概念與執行的方式與英國的「#artistsupportpledge 」無異,它鼓勵本地藝術家將自己的創作,例如:繪畫、雕塑、陶瓷、書法等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發佈於社交媒體Instagram上,並寫上「#artistsupportpledgehk」,以每件作品定價$2,200公開出售,扣除了$200的行政費用,藝術家就可以直接得到$2,000收入。而當藝術家成功賣出五件作品,就需要購買另外一個藝術家的作品,讓更多藝術家能夠得到支持。「#artistsupportpledgehk」至今吸引了九十位本地藝術家參與,一共有超過兩百件的作品在線上出售,約四分之一的藝術家已經從計劃中受惠。

一直致力於協助藝術家處理行政工作的創新媒體藝術協會,在本次計劃中繼續為藝術家、收藏家以及大眾搭建一個溝通的橋樑,並以中央處理的方法讓藝術品的買賣得以順利完成,也保證藝術作品包裝好、送到買家手上。「計劃的初心是希望針對疫情為藝術家提供一個平台展示和售賣已經完成的作品,因為我知道面對這種境況,大家都沒有什麼可以做到,都很辛苦。」創新媒體藝術協會外展部總幹事張月明(May)用了兩天的時間去考慮計劃在香港的運作,她認為有必要將交易變得簡易,才無阻買家購買的意慾,因此協會在短時間內建立了一個網站,讓大眾可以進去瀏覽所有作品,選好了就可以直接完成交易。這樣除了減省了買家的時間,也讓藝術家能夠更省心,專注於創作當中。

中介人助理行政事務

其中一個計劃的參與者、從事多年的定格動畫師黃麗明(Emily)平日忙於創作,即使扎根於創意藝術中心的她是石硤尾藝術村聯會的其中一員,但仍感到藝術家背後的支持與支援並不足夠。定格動畫既是藝術,也屬於創意產業,別說是最近兩次政府推出的抗疫基金,即使平日也難以界定要申請資助的部門,因為單單是定格動畫這種藝術形式,就分開了康文署、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等政府部門負責,一般較難申請任何資助。

除了Emily外,香港大部分藝術家都是個體經營、沒有全職工作,雖然屬自僱人士一項,卻因為沒有供款強制性公積金,往往被政府否定為合資格申請人士。而且申請政府資助涉及的行政、文件等過程繁複,藝術家在逆境中的燃眉之急不但沒有被解決,還需要處理行政上的事務無疑是雪上加霜。有見及此,創新媒體藝術協會及時發起「#artistsupportpledgehk」計劃,向本地藝術家伸出了援手,讓他們的藝術品增加曝光的機會,同時互相鼓勵。「我是一個創作者或者『director』,但我不一定是一個『producer』,所以參與這次計劃有創新媒體藝術協會策劃、幫忙經營,我就感到很放心。」Emily 說。

「香港的藝術家很純粹,他們會放下自己的生活、家庭,單單聚焦於藝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協會平日為藝術家完成填寫文件、申請資源、撰寫文案等工作。May觀察到香港的藝術家其實很有個性,因為他們只會一心一意創作,導致容易忽略行政上的技巧以及認識政府部門的職能。她期望協會能夠擔當起行政人員的角色,為藝術家分擔創作以外的重擔,給他們梳理繁複的文件工作以及處理資助等事宜。「藝術家總會有對藝術的一份執着,所以要這個計劃啟動好單靠藝術家自己互助會比較難。我覺得『中介人』這個角色能夠幫助減少矛盾。」May說。

望交易模式可延續

「#artistsupportpledgehk」計劃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誕生,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才真正結束,尚未看見藝術家受惠的最終結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經為藝術家另覓生存的出路。May將這次的經歷形容為和本地藝術界的一個小練習,將一個本身放在畫廊的藝術買賣形式轉型,放到網上觀看與交易,她相信即使疫情過後這種模式並不會消失,並且會持續為藝術家和收藏家之間帶來更多聯繫與互動。即使計劃中不是每一個藝術家都有賣出作品和受惠,但這個計劃已經吸引到海外收藏家對香港本地藝術的關注,它將香港藝術推動到海外不同地區,拓展藝術家在創作領域的可能性。

「我覺得是一個契機,藝術家本身沒有複雜的東西,現在有一個平台來展示作品,而作品本身就是藝術家想說的話。」在這次計劃中,Emily還沒有賣出任何的作品,但她卻很希望計劃在六月過後能夠持續進行。「最重要是有人願意接這個火棒。」Emily提到計劃當中有很多藝術品出現,既是一個藝術家較量的場,也為收藏家配對心儀的作品與藝術家,而這個就是藝術家享受的過程,很簡單和純粹。最後,她盼政府能將文化藝術視為一種公共事業,衣食住行、奢侈品都是人看得見的需要,文化藝術是無形的,卻也是生活的必需品,就如人有肉體和靈魂一樣,他們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不能互相否定。

责任编辑:oa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