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三國時東吳如何控制和管理嶺南的?
作者:張德文、陳雪良   來源:橙新聞    2020-05-14 11:51

【識港網訊】「嶺南」指我國五嶺以南的大片疆土,大致上包括了現今的廣東、廣西地區。從當時的情況看,北方的經濟高於江南,江南的經濟高於嶺南。嶺南長期處於較為落後的境地。但是,三國時期東吳對嶺南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開拓,在某些方面已經有了突破性的長進和發展。

嶺南地區與祖國大陸的其他部分山水相連,很早就有了往來和聯繫。在古文獻《尚書·堯典》中,有「申命羲叔,宅南交」的記載,蔡沈注:「南交,南方交趾之地。」這句話的意思是,帝堯一再命令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吏羲叔要到嶺南的交趾之地去建基地。《墨子·節用》和《韓非子·十過》中也都有「堯治天下,南扶交趾」的話。堯是傳說中的人物,這些傳說反映了遠古時代的人們對中原地帶與嶺南地區聯繫的依稀記憶。

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禹定九州、各地來貢的記述,說到了「至於荒服,南撫交趾」。把交趾列在荒服中,說明其地的遙遠。《逸周書》中也講到了向商朝進貢的方國中有倉吾(蒼梧)、南海等。這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夏、商、周三代時中原地區與嶺南已經保持着良好的交往關係。

嶺南地區在秦漢時期就與中央政府建立了實際的行政關係。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設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史有明文的。桂林郡包括廣西和廣東西部;象郡包括廣東南部及海南島地區;南海郡治在番禺(今廣州市),下設四縣。當時這裏的經濟文化確實大為落後於其他地區,中央政府的直接介入,對嶺南的開發起了促進作用。

南越國建國初期疆域圖  圖:Wikimedia Commons

漢武帝在這裏設立了交趾剌史,看到的景象是:「山川長遠,習俗不齊,言語同異,重譯乃通,民如禽獸,長幼無別,椎結徙跣,貫頭左衽。」當時管理者採取了十分務實的態度,「教其耕犁,使之冠履;為設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學校,導之經義」。這是漢初的情況,當政者採取的是一種既傳播中原文明、又尊重當地民情風俗的做法。「由此已降,四百餘年,頗有似類。」意思是說,從漢初到三國四百多年間,基本上堅持了這種對嶺南民眾進行教育和提高的方針。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一直在不斷前進的過程中。

到了三國時期,嶺南與吳地的關係進一步緊密化。而直接與嶺南地區交往並建立行政管理機構的是東吳政權。東吳當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也是既妥善又切實有效的。

三國區劃圖  圖:Wikimedia Commons

強化管理機制

事實上,隨着形勢的發展,嶺南的管理機制一直在強化。漢武帝時,將嶺南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統稱交趾,交趾郡治設在蒼梧廣信(今封開),作為常駐在嶺南的監察機構。東漢末年嶺南的管理機制產生了重大變革,政府將交趾郡改為交州,變成了郡上一級的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關係更直接了。

三國時,東吳勢力深入嶺南,實際上控制了嶺南地區。建安二十二年(217)東吳建番禺(今廣州市)城郭,隨之將交州治從廣信遷到番禺。隨後,又將交州分為兩部分,另立廣州,州治在番禺,這是廣州得名之始。

廣州轄有南海、蒼梧、鬱林、桂林、合浦、高興六個郡,佔有了廣東和廣西的大部。交州則有高涼、珠崖、交趾、新興、武平、九真、九德、日南八郡,約在今雷州半島和北部灣一帶。這樣,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移到了東吳出資建造的番禺城及其附近,有利於嶺南文明程度的提升。

孫權首設「廣州」  圖:資料圖片

委派得力官吏

東吳委派到嶺南負責監察管理事務的官吏都比較有才氣,也比較務實,因此受到了當地民眾的擁戴。建安十五年(210)孫權以步騭為交州刺史,以兩萬精兵征服了嶺南全境,使嶺南地區真正歸附於吳。步騭重建番禺城、新設廣州建制,可說是強化嶺南統治的妙招。

被世人讚譽為「學識規納,為吳良臣」的薛綜,後來長期當着交趾刺史。據《三國志》中其本傳記載,薛綜「少依族人避地交州,從劉熙學」,說明他雖然不是嶺南人,但是在嶺南長期居住、學習。後來,又應召當上了五官中郎將,被授職為合浦、交趾太守。在任職和去職後,都對嶺南的管理提出過許多好建議。他一再告誡到嶺南當官的人,「勿侵虐百姓,強賦於民」,不然「流離喪亡,在所難免」。他在嶺南的治理很有實效。

孫權  圖:Wikimedia Commons

提升文化實力

嶺南與中原其他地區的差異,說到底還是文化實力上的差異。因此,有識見的人士主張治嶺南不應該主要靠軍事鎮壓,而要靠文化教養。這是完全正確的。

早在西漢後期至東漢初,到嶺南交州、九真任太守的錫光、任延,就創辦了嶺南首批學校,開嶺南官府辦學之先河。繼之有東漢末劉熙、黃豪在廣信辦學,很受當地民眾的歡迎。

三國時的會稽郡人、經學大師虞翻,是個有學問又孤高自傲的人,後來與孫權鬧翻了,於是被貶官到了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番禺。但他根本不當回事,「雖處罪放,而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 。他不只講《春秋》大義,還講《老子》、《論語》、《國語》,後來他將對經典的訓注寫成書出版,在嶺南的影響非常大。虞翻開了嶺南私人辦學之風尚。這一時期辦學中心在廣信和番禺。凡是辦學風氣大盛的地方,社會生活也比較安定,社會風氣也好。

虞翻  圖:資料圖片

外來人士的興學,促進了嶺南本土知識精英的形成。以廣信籍的「三陳」、「四士」為代表的一代名儒的出現,表明嶺南地區已經有了屬於自己地域的知識精英群體。他們研讀的是《春秋》,可見當時形成起來的嶺南雅文化是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傳承過來的。

隨着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嶺南的生產事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水經注》卷三十六《溫水注》稱:「(交州)火耨耕藝,法與華同。名白田,種白穀,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種赤穀,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謂兩熟之稻也。」一年兩熟的「雙季稻」的普遍種植,是嶺南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另外,桑蠶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嶺南人能織出高質量的「八蠶之綿」,並行銷各地。

嶺南的名珠、香藥、象牙、犀角、珊瑚、琉璃、孔雀、戰馬等奇物,也源源不斷地進入了東吳各地,說明那裏的商貿業也發展起來了。嶺南原是地廣人稀的處所,這時人口也多起來了,還出現了像番禺這樣的大都會。

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魏晉南北朝—亂世出英雄》

《魏晉南北朝—亂世出英雄》

作者:張德文、陳雪良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8年4月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