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超強颱風“樺加沙”逼近:香港“韌性城市”能否經歷大考?
作者:山貓王   來源:識港網    2025-09-23 23:06

今年的第18號颱風“樺加沙”,現正以超級颱風之姿——中心附近最大持續風速高達230公里/小時——正從菲律賓北部疾馳而來,預計將於9月24日晨間掠過珠江口附近。對香港特區政府來說,此次“天災”不僅僅是一場氣象考驗,更是防災能力的“壓力測試”。今年以來,政府在“黑雨”事件中要麼過度反應,要麼回應遲緩已背上一定“輿論包袱”此次若能精准“預判+回應”,不僅體現“韌性城市”建設成果,更能在市民心中重樹口碑,反之,則又只能重蹈勉強表現“事後補救”的覆轍

香港應對颱風的“老本行”,曾幾何時也是全球典範。早在1884年,天文臺就引入了編號信號系統,從1號“待命”到10號“颶風”,覆蓋從預警到全面停擺的全鏈條。這套體系源於19世紀末的“血腥瑪麗”颱風慘案——1906年9月18日,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僅兩小時內吞噬了上萬性命,占當時人口5%,直接催生了現代預警框架。

時至“樺加沙”,這套框架已演變為多維協作:天文臺負責監測與信號發佈,保安局統籌4000多名紀律部隊待命,民航處協調機場36小時停飛,甚至港珠澳大橋已宣佈全線封閉。

然而,港府的應對措施也並非盡皆完美。2017年的“天鴿”就是“經典”失誤案例:儘管信號升至10號,但預警發佈時間僅在風暴登陸前15分鐘,引發公眾譁然——澳門10死,香港雖無直接死亡,卻有洪水淹沒恒發村停車場,數百人困守車中。批評者直指政府“低估風險”,天文臺的8個風速監測站雖覆蓋海陸,但市區風力“盲區”仍存,導致信號與實際風況脫節。

隨後,2018年“山竹”雖提前一周評估回應更迅捷,但樹木倒塌逾6萬棵、斷電4萬戶的慘狀,仍暴露基礎設施老化:如石屎森林般的摩天大樓雖經風洞測試能“搖而不倒”,卻擋不住週邊暴雨引發的山泥傾瀉。更為刺眼的,是2023年9月的“黑雨”事件,政府僅“提醒”雇主放假,而非強制停課停工,釀成4死數十傷。

不同於以往,此次“樺加沙”來襲路徑不確定性極高:天文臺預測,它可能在珠江口“雙登陸”,風眼掠過香港南部僅100公里,帶來“天鴿”級風暴潮(海平面或升2-3米)。在此背景下,特區政府若能兌現“提前部署”的承諾——如擴展建設即時風速站、整合AI預報模型,並針對弱勢群體(如長者和漁民)推出“點對點”疏散App——將標誌著從“被動防禦”向“主動韌性”的躍升。反之,若信號升級滯後,或洪水回應重蹈“黑雨”覆轍,公眾的信任危機將放大,尤其在後疫情時代,市民對政府的“可見行動”渴求更甚。試想,維港兩岸的玻璃幕牆若在狂風中碎裂,機場36小時癱瘓的經濟損失或超百億港元,這不只是氣象賬,更是民生賬。

“樺加沙”不僅是風暴,更是鏡鑒。它提醒我們:香港的“韌性”,不止於高樓抗風,更在於制度抗“黑天鵝”。政府應借此契機,公開審視歷史爭議,推動立法強制“極端天氣”停工機制,並投資綠色基礎設施——如海綿城市排水升級,以應對IPCC預報的“更頻更烈”颱風。市民亦需自省:從“追風”自拍到社區互助,方能共築防線。風暴將至,讓我們靜待黎明:香港,能否在風眼中重生為更堅韌的“東方之珠”?

本網評論員 山貓王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