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知名當代藝術家胡曉媛在香港的首個美術館個展「異路」正於大館當代美術館舉辦,展出七組十二件由大館全新委約的作品。胡曉媛是首位參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的中國女性藝術家,亦曾入圍M+首屆「希克獎」。她今次帶著自己獨特的視野來到香港舉辦個展,透過裝置、聲音、繪畫、影像和文學創作,重新審視其作為女性的生命經歷。
胡曉媛在展覽中以詩意與視覺手法探討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呈現當代社會中個體的選擇與生存狀態。她延續一貫風格,聚焦社會與生物系統廢棄物,如舊鋼筋、淘汰的生活用具、乾癟的水果、空洞的蜂巢、風乾的昆蟲翼等,透過重新擺列、並置和組合,賦予它們新的敘事與意義。
展覽營造出靜思空間,聚焦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其中最大特色之一是以「綃」製成的半透明紗幔在展廳闢出不同的參觀路徑,透過特製的人造光線變化營造獨特的時空感。綃是絲綢最原始的形態,其柔軟、脆弱,取得過程十分複雜。藝術家巧妙地將這種材質融合在展覽各個角落,交織生物、歷史和文學等多重敘事,體現她多年來對材料與隱喻的思考。
今次展覽亮點作品之一《荒原上的花冠,或者,花冠上的荒原》,受德語詩人保羅·策蘭(Paul Celan)詩作《花冠》啟發,構樹皮、桑蠶繭繅出的生絲、羊毛、玉米纖維製成的骸骨、乾癟的蜂巢與水果等失能的有機物,置於城市廢棄鋼筋和被打磨的太空鋁構成的空間內,創造出強烈視覺衝突,折射個體命運與時空際遇,呼應策蘭詩作《花冠》中的隱喻——
從我手中秋天吃掉自己的葉子:
我們是朋友。
我們從核果中剝出時間我們教會它走路:
時間又歸返殼裡。
(台灣詩人謝旭昇譯)
此外,作品《我有根,但我在漂蕩》同樣運用太空鋁板和舊鋼筋,構築出一個形似書房的空間。這個「書房」一角懸挂著由藝術家撰寫的半文言文式的小傳,下方的臺面則散亂地擺放著各種海螺、貝殼,以及蜻蜓翼、蟬翼、羊毛等材料,象徵著生命與記憶的碎片,詮釋藝術家對生命軌跡與變遷的感悟。
胡曉媛此次個展中的作品亦延續多年來的藝術實踐,如《木/秒杪》始於她過往的《木》系列繪畫練習,以綃覆蓋舊木板,再勾勒上面的紋路,反覆遮蔽與重現,探討真實與模仿、支配與解放的關係。此外,她特別為大館「44平方米」及「55平方米」系列創作兩幅大型戶外作品,延伸展覽裝置的細節與視覺體驗。
今次展覽「異路」在大館賽馬會藝方一樓舉行,展期為 2025年1月24日至4月13日。展覽為大館當代美術館的「突破」系列之一,與另外兩個展覽「艾莉斯亞.夸德:彼托邦」與「梅芙.布倫南:物方志」同期展出,展現三位女性藝術家如何以多樣面向探索物質與敘事。
大館當代美術館「胡曉媛:異路」
日期:2025年1月24日至2025年4月13日
時間:早上11時至晚上7時(星期一閉館)
地點:賽馬會藝方一樓
更多展覽詳情可參閱大館活動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