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著名香港作家劉以鬯2018年逝世,距今已經五年。2023年,香港中華書局推出三種劉氏作品——復刻版《陶瓷》、散文集《同道心影》,以及首次結集出版的中篇小說《馬來姑娘》,並於書展展期第一天舉辦「劉以鬯的書和人——逝世五周年紀錄」講座,邀請《同道心影》編者梅子和作家鄭政恆為講者,以剛出版的三本書為中心,與讀者暢談劉以鬯的作品和生平點滴。
鄭政恆以《馬來姑娘》引入,分析這本小說的特色和技巧,並指出劉氏南洋時期的創作,近年已成為劉以鬯研究的一個重點。由於劉氏的小說已有很多評論,故此今天把分享集中在散文和評論。
劉以鬯的散文和評論十分值得重視,原因在於他的評論保留並展現了很多珍貴且已消失的文學材料。鄭政恆特別指出,前年中華書局出版的《端木蕻良論(增訂版)》本來是一部小書,梅子增補資料,整理及加入大量劉氏與端木氏的往來書信,成為研究端木蕻良的重要著作。這位作家本來幾乎被遺忘,經過劉氏的研究,重新受到重視和被更多讀者認識。
散文集《同道心影》亦值得細讀。劉以鬯憶述十五位文友,包括較不為人熟悉的陸晶清、相交多年的葉靈鳳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憶施蟄存〉,不僅記錄了編戴望舒特輯的背景和過程,還有不少二人之間的通信。信件中,施蟄存熱心提醒劉以鬯收回故居,反映出對文友的關心。雖然城市發展無法避免,舊事物歷經時代沖刷,往往難以保存,但總有有心人付出努力,就像劉以鬯和文友以用文字作記錄、編副刊專欄、辦文學雜誌,試圖力挽狂瀾。
梅子感性地憶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到香港,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得到劉以鬯的幫忙,這份恩情和友誼,自此細水長流數十載。
他隨後談到《同道心影》的出版,緣於中華書局總編輯侯明提出想編一本「作家寫作家」的書。梅子因而搜集劉氏散錄於不同書籍的散文,為它們增添資料及注釋,以便利讀者並提高再出版的價值。
寫人的文章容易變成流水帳。劉以鬯不一定順時序書寫,反而更近於意識流。這種自由、生動的手法,值得有志於寫作的讀者參考。梅子表示,在眾多寫文人、寫作家的文章中,劉氏作品可說極其出色。
他舉了《同道心影》中兩篇寫司長馬風的文章為例子。劉以鬯了解司馬長風的長處,為他開設了一個專欄;但對他認識新文學不深,卻撰寫《中國新文學史》,則提出批評。可見劉以鬯對事不對人,且對治學、研究態度嚴肅。文章能夠反映人的個性、為人,通過書中文章,讀者不但可以學習劉以鬯寫人,更可以學習他做人。
貼地寫作是劉氏寫作的另一特點。相比同輩文人南來香港後仍主要書寫國內事物,劉氏更多聚焦於身處的香港,可說相當獨特。同時,他熱愛創新、融和,常常把文學與其他藝術互通、中西互通,造就與眾不同的作品,像《對倒》就是當中的傑作。他十一歲開始喜歡集郵、四十多歲因朋友贈送的禮物對陶瓷萌生興趣,七十歲後愛上砌模型,這些興趣都反映在他的小說中。梅子寄語年輕人宜至少培養一項興趣,生活可以變得更豐盛,喜愛寫作的人也能從興趣中發掘新的題材。
兩位講者都認為,近年內地、香港和台灣持續出版劉以鬯的著作,是可喜的現象。作家雖然已經不在,但作品的生命力長存。劉以鬯是標誌性的香港作家,他曾說世上的作品千千萬萬,第一要與眾不同;第二,盡量不重複,不論是重複與他人還是自己。這位文壇巨匠從未離開讀者的視線,他開闊的眼界、創新的嘗試,將繼續令讀者驚歎,並為後來的創作者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