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春節期間,我談過福字揮春的意義與書寫字體的選擇,字體雖然是個人喜好,但在某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個人性格特質。不少朋友對中文筆跡分析特別有興趣,我也曾收到許多來自英國、加拿大、星馬等地的查詢,始終世界各地遍佈華人,大家都習慣寫中文。那麼,中文筆跡分析該如何理解?
不少朋友或會馬上聯想到問卜,這個想法並不難理解,因為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原是占卜後刻於獸骨上的卜辭,之後逐漸由象形文字演變成今天的中文。以文字推算吉凶的風氣一直都在,秦漢時期「讖緯」盛行,方士附會儒家經書,以此作出預言。西漢末王莽時期更流行祥瑞之說,不少人以陰陽五行學說解釋文字,用「離合文字」的方式拆解,作為占卜預言工具的一種,於是中文字又再走進「預言」的道路。
當時,很多文學家對這個做法嗤之以鼻,但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及哲學家楊雄對此並不認同。揚雄是西漢著名的辭賦家,自幼博覽群書,接受嚴格的儒家教育,也深受語言學與訓詁學學者林閭翁孺,以及道家學者嚴君平的影響。他曾於天祿麒麟閣(即皇宮內存放文史典籍的地方)校書修典,研究漢代各地地方語言,揚雄在其《法言》一書內談到:「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言」所指的是日常的說話言語,「書」所指的是書寫下來的文字,兩者的關係同於「心」,「心」是指內心的感受、思想、情緒狀況等等,那是完全個人的。
一個人的內心是甚麼?表達出來的話,就是自己的想法;書寫出來的文字,無論是內容或形態,都能刻劃出內心的思想與感受。所謂「有諸內而形於外」,「言」、「畫」與「心」原是互相影響、緊緊相扣的,有話未能說,內心戚戚然,在筆跡線條上,墨水遲緩不前,那便是情緒反映在筆跡上。《法言》又指出:「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可見通過筆跡線條,便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與人品。往後的朝代,也有關於筆跡與人品之間的描述,可見中文筆跡顯現性格的論述,自古已經存在。
那麽中文筆跡該如何分析呢?簡單來說,中文字的結構、字體的大小、寫字的力度、墨水的濃淡、章法、行氣與筆勢全是重點。此外,細微的筆法線條,例如筆劃高低,左勾右勾等等,也不能忽視。中文字的結構始終比英文字複雜得多,所以分析的基本步驟不會少於英文筆跡,也較為繁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