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建立標準互認 共享基礎數據 港深聯通綠色金融
來源:香港商報    2023-01-11 18:15

【識港網訊】在綠色金融發展路上,深圳作為內地首批低碳試點城市,不但積極發行綠色金融相關貸款,也參與訂立綠色金融相關條例;香港方面同樣積極推動綠色金融,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副會長、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深港兩地可以加強合作,尤其在綠色金融認定標準、人員互認標準、評級體制等皆可作進一步探討。

推動綠色金融標準互認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雄厚、金融業和製造業也較發達,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更走在全國前列。不過,港澳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綠色金融標準不統一,不利於大灣區綠色金融的跨區域合作和協調統籌發展,企業難以有效取得綠色金融支援。

黃王慈明指出,在綠色金融發展上,香港需要找出自己獨特的角色,如何作為一個橋樑,令到海外的投資者可以參與內地市場,包括融資、貸款、基金或其他金融產品,可以投資到內地一些綠色或可持續的產品。

目前內地不同省都有不同認證機制,黃王慈明表示,香港可以牽頭,與包括深圳在內的其他內地城市一起,發展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認證體系,並且共同推廣以爭取國際市場接納。

港深合作方面,黃王慈明表示,綠色金融標準的互認,以至碳市場等,究竟兩地如何磨合,深圳與香港可以討論做一些試點工作。至於人員互認標準方面,香港與深圳亦可考慮能否加強合作,如兩地證監牌照能否進行互認。

她舉例稱,《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CGT)提供了一種全面比對分析歐盟和內地分類目錄異同點的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為促進全球綠色定義和標準的一致性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從這個CGT的產生,去看看於大灣區能否落實,如發債上,若符合CGT的原則,會否有優惠,或者非基金產品,若符合CGT,就可以在大灣區內推介等。

同享數據凝聚規模效應

「我們應該用一些試點形式,去將這些概念落實。」黃王慈明進一步指出,發展綠色金融需要一些基礎數據庫,如氣候變化等數據,香港可與大灣區一起合作提供這些數據資料等,互相交流數據,香港更可以協助齊集大灣區內的數據資料,針對香港可持續發展的痛點去想香港可做些什麼。

她指出,要貫通內外資金的流動,就要訂定一個令海內外資金都接受的標準,香港在這方面有獨特優勢。「我覺得不能單從大灣區出發,而是放眼世界。」

她認為,深圳與香港可於產品、人員資格認證方面進行互認。「綠色金融發展需要有規模效應,資金融通、熱錢、投資者群等,都需要有個不僅大而又有成本效益的市場,所以我一直強調市場不要只局限於香港,起碼要大中華。」

港深共建可持續發展項目

氣候投融資方面,黃王慈明認為,可以落實一些案例,如果深港兩地發債,批一些貸款等,可優待一些符合CGT要求的貸款,如予優惠的息率等。

她舉例稱,從可持續發展的基建項目出發,香港與深圳於一些基建項目能否以綠色為主,如北部都會區可否起到示範作用,從整個項目去研究能否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構思與設計,港深兩地能否一起去做些項目。「因為項目很有示範作用,可考慮發展一些可持續發展的基建,整個北部都會區的碳排放要如何設定,如何可持續發展等。」

北部都會區建設方面,深圳可以提供的元素,她表示,無論樓宇、基建及城市規劃上,深圳都有自己的相關經驗,可以向香港提供更多意見和建議,雙方應該優勢互補。

灣區設恒常機制加強溝通

黃王慈明又指,目前於大灣區內個人投資者對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需求不大,反而機構投資者包括養老金、主權基金對ESG產品需求較大。她認為,深圳與香港可以共同做投資者教育,最緊要有個共通語言及標準,規管方面兩地從業人員能否自由地進出,例如香港人能否於內地做推廣活動、投資教育活動等。

除綠色金融外,深圳與香港可以如何互補,她倡議,最重要的是兩地應該加強溝通及聯繫。事實上,過去三年,香港對內地發展欠缺充分了解,香港需要重新學習,了解內地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現狀,以及內地市場的關注熱點。「溝通先行,香港與深圳需要一個恒常的聯絡機制。」黃王慈明如是說。

兩地合力共建ESG數據中心

在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指導下,由廣東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深圳經濟特區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和澳門銀行公會共同發起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黃王慈明表示,僅有這個聯盟或未必足夠,因為整個綠色金融發展牽涉的產業鏈很廣,個人、銀行、保險、基金等各方面,還牽涉到認證,以及部門評級機構等,ESG機構很多,一個聯盟未必足夠。

她指出,業界最重要的是數據,現時數據不完整,香港與深圳應該發揮各自優勢,尤其是在數據方面,如何確保「量」與「質」。香港可以考慮與包括深圳在內的內地城市,一起去構思如何發展一個ESG數據中心,謀劃如何吸納所需的人才,ESG將牽涉到很多不同的機構,包括上市公司、發行人、投資者、監管機構、金融機構、評級機構人才、服務提供者、計價等,現在全世界都在搶人才。(記者 林德芬

责任编辑:s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