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全球經濟復蘇多艱
來源:香港商報    2023-01-03 16:05
2023年,全球經濟復蘇之路,挑戰重重。作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引擎,中國新一年將如何發揮自身作用,為持續推動全球經濟向好貢獻智慧與力量?在西方部分政客鼓吹與中國「脫鈎斷鏈」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如何破局突圍,蓬勃生長?

【識港網訊】2023年,全球經濟復蘇之路,挑戰重重。作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引擎,中國新一年將如何發揮自身作用,為持續推動全球經濟向好貢獻智慧與力量?在西方部分政客鼓吹與中國「脫鈎斷鏈」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如何破局突圍,蓬勃生長?

近日,外交學院戰略與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蘇浩、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約瑟夫·格雷戈里·馬奧尼、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艾·唐恩,就2023年全球經濟形勢預期以及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當中的重要作用,展開深入探討。

全球經濟將遇  四大挑戰難脫困局

蘇浩認為,新的一年,全球經濟走勢面臨四大挑戰。首先是新冠疫情的影響。蘇浩注意到,重要經濟機構對2023年全球經濟走向評估,相對來說都較為負面。當前,新冠疫情的影響仍然巨大,疫情下各機構普遍認為,全球經濟接下來或將陷入長期持續的低增長。

第二是烏克蘭危機的衝擊。蘇浩指出,烏克蘭危機對歐洲經濟造成巨大衝擊,也引發了全球能源危機、導致糧食供應短缺。2023年烏克蘭是否能實現和平,還不太確定。危機對世界經濟的消極影響將繼續存在,給全球經濟結構帶來很大不確定性。

第三是美國對自身經濟的動作。蘇浩表示,目前美國通脹嚴重,為了自保,必須強化美元地位,對發展中經濟體甚至其一些重要經濟夥伴進行金融上的收割,讓自身獲益。美國經濟的不確定性,對世界經濟造成消極影響。

第四是其他經濟體的表現。蘇浩提醒,其他發達經濟體的表現也需要觀察,比如歐盟經濟狀況不穩定,通脹嚴重,一些重要的基礎商品供應受阻,嚴重影響了歐洲經濟復蘇;東亞發達經濟體日本、韓國受美元加息衝擊,經濟發展也有很大不確定性。

中美經濟無法  真正「脫鈎」

具體談及美國對世界經濟走勢的影響,蘇浩分析稱,美國現在正強推所謂「斷鏈」,以及產業上的非正常轉移,如要求台積電、韓國企業將芯片生產轉向美國。這樣做短期內可能會為美國帶來一定程度的產業復蘇,但長遠來看,將導致產品成本大大提升,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消極影響。

馬奧尼則指出,美國近來關於重振本國製造業的設想,並未成為現實。接下來幾年,美國製造業可能會有一些增長,但這整體上與其對本土產品的需求無法匹配。而隨着美國民主黨失去眾院控制權,其推動國內立法的能力將受阻。馬奧尼表示,美國總統一旦在國內面臨阻力,往往會轉向權力相對不受限的外交領域,以為尋求連任展示實力。他分析稱,雖然拜登政府在外交上正推動與中國「脫鈎」,且未來兩年將會看到這種情況加劇,但中國經濟已在全球佔據了主導地位,美國根本無法把中國排擠出去。除了某些技術領域,美國自身也不能跟中國實現真正「脫鈎」,因為「美國太依賴於中國了」。

中國是世界經濟復蘇中流砥柱

蘇浩表示,多年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保持在30%左右,也將繼續擔任全球經濟復蘇的引擎。儘管美國試圖以「脫鈎斷鏈」削弱中國經濟,但中國仍是全球經濟復蘇和製造業的中流砥柱,會繼續發揮穩定作用。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的地位,短期內不會改變,也不可替代。

其一,中國繼續維持和西方發達經濟體的經貿關係,美國無法和中國「脫鈎」,其需要中國產品支撐以降低通脹。其二,中國正進行經濟發展新布局。如「一帶一路」倡議的拓展,中國與發展中區域、阿拉伯世界建立進一步的經濟合作關係等,都拓展了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當中的空間。其三,作為全產業鏈的開放型經濟體,中國制度性地實施開源、開放式經濟,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從長遠來看,是利好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動力源。其四,中國重視構建統一大市場以擴大內需,擴大自身作為世界市場一個重要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以此更好地融入世界。只要自身經濟穩定,中國一定會給世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蘇浩概括道。

唐恩對此則分析稱,中國在全球經濟當中扮演積極角色,正集中精力打造更多貿易區,特別是在東盟國家。東盟作為中國第一大經濟夥伴,也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地區,雙方合作不僅有成效,還是可持續的。

未來中國或現V型經濟復蘇

關於接下來的中國經濟走勢,蘇浩關注到,部分世界經濟機構對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比較樂觀。他對此認為,一方面,新冠疫情給中國社會、經濟所帶來的衝擊非常明顯,中國經濟可能是低速增長狀態,會有一定程度復蘇,但復蘇的強勁程度還需觀察。另一方面,各國刺激經濟復蘇,一定程度上都需要製造業支撐,而中國作為強有力的經濟體、最主要的製造業大國,可以為世界經濟的穩定發揮重大、積極作用。

唐恩則觀察到,世界經濟形勢正在發生變化,而這對中國有利。他分析稱,新冠疫情期間,一些發達經濟體經濟開始虧損,如歐洲正迫於壓力為食品、能源等大宗商品付出高額成本。歐洲各國收入來源主要是出口,現在,如這些國家無法將生產成本降低到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水平,那麼未來幾年,它們的工業產品將無法在歐洲內部生產。「真正的變化正在發生」,唐恩舉例稱,為在全球範圍內保持競爭力,以合理價格生產,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正關閉在德工廠,將生產轉移到中國。

而中國清楚地知道,要想具備全球競爭力,必須成為最高效的生產者。唐恩關注到,這在中國政府的五年規劃和經濟政策當中,都有所體現。此外,他還表示,中國採取「雙循環」經濟戰略的本質,是用消費推動經濟並吸引投資,這一戰略會起作用,但必須要看發展得有多快。唐恩認為,「後疫情時代」初期,中國或將出現V型經濟復蘇。

责任编辑:yangb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