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西西看電影:我們的電影在哪裏?
2022-12-20 11:53

識港網訊】文:西西

和朋友們走在一起,一開口便說香港是個有很淒涼的文化的城市,大家總是在想,甚麼時候我們可以出版一兩本像樣的詩集,一兩本像樣的文學刊物,而這些話,一說居然說了七八年,我們總是說得太多,做得太少,因為,到現在,香港的文化仍然很淒涼。

西西

是這最近的一年,我們說的還是老話,但是,卻不是僅僅出版一兩本詩集、一兩份文學刊物就可以滿足了,最近的一年,我們都在談電影。喜歡文學的談電影,喜歡音樂的談電影,喜歡繪畫的談電影,喜歡電影的當然更要談電影。電影,我們正在說這部電影不行,那部電影要不得,這部電影的導演連ABC都不懂,那部電影又像翻版唱片,我們總是說:「如果讓我們來拍,絕不會那麼糟!」而我們,我們從來就沒拍過甚麼電影出來。我們走在一起時說:「我們何不來拍一下子呢?」結果我們還是沒有拍一下子。說的時候易,批評的時候很起勁,做的時候就難了。當然,找男女主角不難(我們犯不着捧紅誰),找臨時配角也不難(滿街都是人呀!),找劇本也不會有甚麼困境的(朋友中多的是拿得起筆的咪書人士),可是經費呢?導演呢?時間呢?拍完了又給誰去看?拿到甚麼地方去放映?我們還很明白,我們到底不是意大利的戰後青年導演,也不是美國東岸的新電影群,我們弄出來的東西還絕沒有資格拿去參加任何一個國際影展(亞洲影展是行的,但我們又會不屑去)。

我們甚麼也沒做出來。

昨天看到一本「學生雜誌」(The Student Vol. VII 1963),裏面有一篇是一群大學生如何拍一部電影的描述,這些學生的國籍、工作地點並不值得我們重視,但他們居然拍出一部像樣的電影,尤其是他們工作的過程、毅力和信心,很叫我們知道了而無話可說。有一群學生,住在一個大城市,他們都是一間大學的同學,在大學中,他們組織了一個電影協會。在這城市的郊外,有一個村落,這些學生常去旅行,多年來發現這樹木茂盛的村落已經逐漸發展成為現代的市鎮,於是,他們想到以這村落為題材,拍一部短片來記錄它的演變過程,題名為《青青的農莊》。而這,是一九五八年的事。

理想有了,他們立刻計劃起來,最困難的是經濟和攝影配備這二項,因此,他們直到一九六一年才真正開始工作,先是派了七個人到村落中睡在帳篷中工作。這工作得到了村中人的合作,會員的協助,一共拍了一百二十天,聽起來,一百二十天並不算多,但是,這些人全是大學生,他們不過是在星期六入村,星期日或星期一早上又得趁火車,趕回城市中上學去,尤其是碰上了考試,大家不得不暫停起來。不過,他們成功了,拍攝了三千七百呎菲林,可以放映四十三分鐘。起初,他們自己要蓋帳篷,後來,村人才借了村中的大會堂給他們居住。大學一年級的學生的工作比較少,一般上都是大三大四的工作最重,尤其是修法律的最空閒,還當上了導演。

有時他們在山上拍攝,遭遇連夜的大雨,初春時又遇上下雪,夏季碰上風暴。他們的財政來源是來自協會,校方,和村民,拍那部片一共用掉了港幣約一萬多元(折合算)。但是電影是完成了,電影完全是事實的,村落中的四季,農人的臉部活現在銀幕上了,令人驚訝的是,這一部電影的攝影技巧,和表現手法都像出自職業人員之手。總之,電影是給人家拍成了。我想,事情其實還是很簡單的,是為與不為以及能與不能的老問題,終有一天,香港還是會拍出好電影作品來的吧!我們不行有「你們」,你們不行還有「他們」的。

 

《西西看電影(上)》

作者:西西

編者:趙曉彤

出版社:香港中華

出版日期: 2022年7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本文轉載自《西西看電影(上)》,獲香港中華授權。

圖:《他們在島嶼寫作|西西:我城》、香港中華

责任编辑:guo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