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從俗諺看潮汕人之重「父/男」輕「母/女」 ——寫在父親節前夕
作者:林倫倫   來源:識港網    2022-10-23 15:48

潮汕女人在外面芳名遠播:相夫教子、賢惠溫柔、尊老愛幼、勤儉持家,入得了廚房(做得一手好吃的潮州家常菜和潮式小吃),出得了廳堂(氣質溫婉優雅,待人禮貌周全)。不少外地青年做夢都想娶個潮汕姑娘做老婆。但男人似乎名聲不太好,大男子主義惡名昭著,弄得外地妹子與潮汕青年談戀愛,家長知道了都得勸其三思而後行。幸虧咱潮汕姑娘們深知潮汕男人「大男子主義」背後的三昧,還是很想嫁給「家己人」,不然潮汕的男青年光棍就多了去了。

其實,潮汕的男人成家立業之後,男人的家庭責任感是非常強的,愛老婆愛小孩是他們的義務,潮汕話叫做「惜嬤惜囝」。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是十分明確的:勞動生產和家務中的重體力勞動、跟外面打交道的事情,男人承包,潮汕男人通常是不會讓女人到外面去風吹日曬乾粗重活兒的,有憐香惜玉之嫌,其實是一種男人的擔當;而操持家務、伺候長輩、培養孩子、圈養家畜家禽、抽紗刺繡、織網、做女紅,甚至包括家庭理財的事情則由女人承包。俗語雲:「無用姿娘看不見初三月。」說的就是家務繁重,手腳不利索女人整天忙個沒完沒了。等到乾完活兒了,連月亮都看不到了(初三的月亮比較早升起)。


所以,男人從外面乾完活、辦完事回家,就很少參與到家務中去,而是在沙發上葛優躺著,「阿父阿父」地看著報紙、電視(以前),或者玩著手機(說的是當下)。一般來說,妻子也不會讓自己的丈夫乾家務活兒,圍著灶台轉的男人有什麼出息(大廚除外)!就是丈夫想幫一手,婆婆也不高興,何必惹她老人家呢?
這大概就是潮汕男人「大男子主義」的由來,是家庭分工劃界太清造成的,也可以說,是潮汕女人把男人給「慣」出來的!其實這是潮汕女人的智慧之處,用精心烹飪的家常潮菜的美味和花樣常常翻新的各種小吃吸引著男人的胃口,也牢牢第拴住了男人的心,同時又給自家的男人長臉(在家從來不用乾家務)!其實,潮汕男人疼老婆的是絕大多數,有「惜嬤大丈夫」(懂得疼老婆的才是男子漢大丈夫)、「拍嬤唔成祖」(打老婆的男人成不了器)的諺語為證。有一些丈夫還有烹飪潮菜的必殺技,不少家庭如果要在家裡請客吃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丈夫這個時候就「閃亮登場」,掌起大勺來了(弱弱地聲明:我菜做不好,但我老師做得好),老婆只是洗蔥剝蒜、端碗送碟當下手。

我父噲!

當然,在封建的男權社會里,父親的社會地位是女人不可替代的,對於家庭和宗族來說,父親的地位還是高於母親的,這種封建思想的殘餘倒是在潮汕社會里有所反映的。最惡俗的就是女兒不能上族譜,不是「丁」。現在開明一些的宗親族譜,女兒終於可以登記進去了,但出嫁後也就沒有下文了。
在語言上,重父/男輕母/女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潮人的驚嘆語不像別的地方說「我的媽呀」,而說:
「我父噲」!
哭爹喊娘,潮汕話可以說「哭父哭母」「哭父死母」「叫父叫母」「痛父痛母」等,也可以單說「哭父」,但從來也不單說「哭母」。

四散哭父。

「哭父」的意思原來是父親去世了,為其哭喪;引申指亂喊亂叫,或者提意見、控訴等等。如果胡說八道,或者事情胡亂搞,可以說「四散哭父」(也省略為「散哭父」)。歇後語有「青盲把衣(ui1)——散哭父」,字面上的意思是瞎子哭喪,把別的死者當成自己父親給哭拜了,實際上是胡說或者亂搞的意思。如說:「你勿聽伊在散哭父,無影個事(你別聽他胡說八道,沒影兒的事)。」又「你只生四散哭父物,去底塊物會直(你這樣胡搞亂搞一氣,哪能搞成呢)?」
如果被人冤枉、欺負了而投訴無門,沒有人幫助出面主持公道,則說「無父好哭」,或者「哭無父」。如說:「你孬去惹伊,勿乞伊拍了無父好哭(你別惹他,別挨打了都沒地方訴苦去)。」不說「無母好哭」。

無臉見江東父老。

另一個俗語叫做:
「無臉當死父」!
不說「無臉當死母」,也突出了父親在家庭的棟梁作用:父親死了,棟梁折了,家庭的大屋就可能會傾塌掉。而丟臉事有多大?就像家裡死了父親那麼大件事!由此也可見潮人的「好臉」(死要面子),「失臉」(沒面子)乃至「無臉」(臉面丟盡)真的要不得!
好囝免用加,加囝餓死父。這是一種優生優育的意識,在喜歡多生男孩的潮汕社會里能存在顯得特別難得,意思是說優秀的孩子不用多,有一兩個足矣,孩子太多了會餓死父親的,就愣是不提餓死母親。其實,家裡缺吃少用的時候,母親都會把飯讓給丈夫和兒子們吃,而寧願自己挨餓,這是過去年代潮汕農村裡的普遍現象。從小在農村裡長大的我,這種事情看多了,也深深感受到潮汕女人的平凡而偉大。生兒養老應該養的是雙親乃至祖父祖母,但成語里就只提男人了,女人省略。

好囝免用加。

三歲拍父父歡喜,飼大拍父無道理。孩子小時候和父親打打鬧鬧那是「兒戲」,是天倫之樂;但長大了打父親,那就有逆孝道,是不孝之舉。母親呢?孩子可都是母親帶大的呀,「兒是母親心頭肉」,但此處母親免提。
父老囝細。男人娶妻太遲,四、五十歲以後才娶妻生子,會被形容為「父老囝細」(父老子幼),或者「生囝綴唔著哭父」,也不說「母老囝細」或者「生囝綴唔著哭母」。
在家聽父兄,出門聽蜅聲。父親是家庭的主心骨,男人在家裡有絕對的話語權,所以在家裡大事還是要聽父親或者長兄的;出門在外,就得聽上級的命令了。蜅聲,螺號。蜅,潮音 bu1(富1),一種海螺(高檔潮菜有「燒蜅螺」)。
食父兄,趁私家。吃著家裡的飯,賺了錢歸自己所有。這是一種現在叫「啃老」的行為,但諺語把家裡的財物都歸父兄(男人)了,好像沒有女人(母親)的事。其實,潮汕男人的財物絕大多數家庭是歸母親管理的,床櫃格/保險櫃的鑰匙或者銀行卡的密碼掌握在母親手裡哩!

父母鬥咬,孥囝相撈。

當然,潮人的社會意識里,更多的還是父母同權的。而且,儒家所講的孝道,在潮汕社會里,是深入民心的。例如:
父是天,母是地,食著果子憶著枝。指父母養育之恩永世不忘。
天下無不是父母。「不是」,不對的,意即:天底下沒有不對的父母,說成「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就好理解多了。這乍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封建倫理觀念,其實講的是孝道。父母親即使有不對的地方,做兒女的也要講究用下對上的方法來跟他們講道理,和顏悅色地指出他們的「不是」,而不能隨意頂撞,更不能「瞞父騙母」,乃至「捨父頭母骨」,給父母丟人。上面說了,無錢事小,無臉事大,大過「死父」!
家中團圓講究的是「父兒母囝」都齊全,教育孩子講究的是父母做好榜樣,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來影響孩子,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潮諺謂之:「臨檐水,點點滴,滴滴無差池。」故雲:「父母嚴條,囝弟粗梟」,父母教育手段太凶惡,常打罵孩子,孩子長大了也養成粗暴的惡劣習慣。還有更具體的:「父母鬥咬,孥囝相撈」,謂父母整天吵架,孩子也學會鬥毆。

圖片臨檐水,點點滴,滴滴無差池。攝影:黃小安(黃家教教授女兒),題字:林倫倫。

看來,祖先遺傳下來的東西,是「有好有孬」,泥沙俱下,優劣俱傳。所以,如何根據社會的進步來分辨優劣,然後揚優汰劣,做到真正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一件很有當代意義的事情了。

【照片說明】
本文照片除署名者外,均來源於百度網絡資料。特此鳴謝!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