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港深智庫聯盟線上線下研討 以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為契機推動深港協同發展
作者:周元春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2-10-13 09:42

【識港網訊】今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重要講話為全面系統深入推進深港合作、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指明瞭方向。

如何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歷史機遇,以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為契機,推動深港協同發展?9月29日,2022港深智庫聯盟研討會以線上線下形式召開,深港專家共同就此建言獻策。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教授郭正林:

增強深港協同創新發展觀念

「從‘深港合作’到‘深港協同’,意味著深港區域發展向著全面、深入、融合的目標邁進。」

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教授郭正林看來,深港協同創新發展各方需求強烈。而深港創新協同,首先要增強深港協同創新發展的觀念,因為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要樹立起互信、互惠的觀念,這是協同的基礎。其次,香港的「北部都會區」、深圳河套地區,都存在「擴容賦能」的情況,深港應該在發展的空間佈局、城市規劃上實現協同協調。

郭正林認為,在「一國兩制」制度框架下,深港協同創新發展,必然會遇到政策協調、體制對接、機制接口等一系列問題。但是,不能等體制、機制、政策等都梳理好了、對接好了,才去行動。

「體制機制和政策問題,關鍵是適用性問題,不是以政策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去約束、規管市場主體一切行為。」郭正林建議,企業、人員、資本、技術等經濟社會要素,凡是在香港地界運作的,可以按香港的機制和政策來辦;凡是在深圳的,可以用深圳的辦法來辦。對於跨境問題,按跨境政策來辦,沒有政策的,就立法制定政策。「不要空耗太多時間和精力,不要把‘體制機制創新’變成了‘緊箍咒’。」郭正林說。

郭正林還提出,深港創新協同要明確利益共享機制,加強利益協同。「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港已經形成‘利益共同體’,相互支持,共同發展。」此外,郭正林認為,應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提高群眾的理解度、支持度和參與度,為深港協同創新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

◆香江智匯會長周伯展:

深港共商共建共享北部都會區

300平方公里,可以容納250萬人,提供65萬個工作崗位。這組來自香港北部都會區的數據,讓許多港人感到振奮。

香江智匯會長周伯展認為,北部都會區完全可以打造成為一個宜居宜學宜業之地,足不出區,可以享受優質的衣食住行以及各種工作、生活配套。理想的北部都會區,周伯展認為,要暢通內外交通,教育、醫療資源充足,瞄准國家規劃,大力發展生命健康等產業。

而要建成這樣理想的北部都會區,周伯展認為,必須實現深港兩地的共商共建共享。對此,他建議要成立一個北部都會區的規劃組。「這個規劃組的成員必須有香港的代表、深圳的代表,更要有中央的代表,做好規劃、實施計劃。」

在規劃組做好頂層設計之余,周伯展表示,應該進一步加強深港兩地的信息互通,讓港人更好地瞭解內地政策;加強人才、資源的流通,硬件和軟件的互通,包括醫學的藥物、醫學的器材。「比如香港已經認可的藥物是否不用再向內地申請認可,直接在北部都會區就能夠使用等。」

「時不我待。建議制定一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建設時間表,什麼時候要做到什麼階段,階段性目標達成後,下一個階段性目標是什麼、何時達成,都要有明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這樣才能做得成事。」周伯展說。

◆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

推動深港科創「五個一體化」

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認為,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是新時期國家賦予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戰略使命,也是香港融入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抓手。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重點是創新科技產業,需要在大灣區框架下,加快深港科技創新一體化,更好與內地科創體系聯通。

謝來風表示,從全球範圍看,區域的科創合作是大趨勢,他建議,以北部都會區建設為契機,通過合作機制、空間佈局、園區發展、科創資源和規則制度「五個一體化」推動深港科技創新一體化。

以空間佈局一體化為例,謝來風建議,以香港、深圳、廣州為核心,繼續規劃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在空間佈局、科技企業、科研平台載體、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科研資源開放共享、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園區聯動等方面謀劃協同聯動,加快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另一方面,推動香港北部都會區、深圳口岸經濟帶在規劃、項目、政策等方面的對接協同。

在科創資源一體化上,謝來風也有系列思考和建議:在資金方面,建議深港兩地政府牽頭,深創投等企業與香港科學園公司參與,共同設立創科發展基金,投資深港和大灣區創科企業和項目。人才方面,可以在河套、前海等區域探索技術移民制度,逐步實現境外科技人才工作許可、工作類居留許可「一窗受理、同時取證」。項目方面,聚焦腦科學、基因工程、傳染病學、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學領域,深港共同發起「大灣區國際大科學計劃」,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科創載體方面,支持鵬城實驗室、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與香港高校共建「跨境新型研發機構」,探索科研管理規則對接國際。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高級研究主任朱岩:

深化深港金融互聯互通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深港金融合作已經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高級研究主任朱岩認為,在金融領域,深港合作有一個取長補短的發展潛力空間。今後,兩地在金融領域會有更多的機會以及高密度的合作和創新,特別是在「一國兩制」之下,深圳和香港可以碰撞出更多新的產品和新的合作機制。

朱岩建議,要持續深化深港金融互聯互通。一是提高互聯互通的深度和廣度,深港兩地應該積極地探討推出「新股通」,增強兩地的IPO市場融資能力,提高競爭力,並適時地討論開展跨境保險通、保險服務中心等新業務。二是互聯互通要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特別是向北部都會區重點發展的生物科技、人工智能、芯片產業等傾斜,助力深港打造國際創科中心,並擴大科技應用,配合數字資產的發展。三是協同互聯互通金融政策決策,鼓勵兩地金融管理機構更密切地合作,兩地可以有更充分的溝通以及聯合發佈的配合。

另一方面,朱岩認為,應完善離岸與在岸人民幣市場的互動,助力人民幣國際化。在朱岩看來,應該發揮深港互補優勢,結合北部都會區發展的契機,進一步探索跨境人民幣雙向流動的創新,北部都會區也可以作為數字人民幣跨境測試的試點。同時,積極發展人民幣債券市場,鼓勵深圳帶動大灣區的其它城市來港發行地方債券,繼續拓寬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和綠色債券的發行主體。此外,朱岩還建議,應探討人民幣計價股票優先納入「深港通」的南向交易;推動人民幣在大宗商品領域的國際定價權。

◆深圳市科協原專職副主席張克科:

打造「河套灣區驛站」 創沒有籬笆的協同共享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建立高質量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深圳市科協原專職副主席張克科認為,創新共同體的建設需要深港雙方深度對接,借助河套的區位優勢和合作基礎,精心設計好創新科技共同體,做好資源共享的支撐平台和載體。

「建議謀劃打造‘河套灣區驛站’。」張克科認為,「河套灣區驛站」將通過需求拉動,消除地區、部門分割,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創新大灣區沒有籬笆的協同共享空間的運行機制建設,通過要素流通、制度對接和專業服務實現區域協同。同時,集聚各種要素,將「河套灣區驛站」營造成為創業路上的加油站、補給點和朋友圈,共建共享共創共成長的新家園。

在張克科看來,通過「河套灣區驛站」,深港協同創新可以建立新機制、營造新生態、走出新路徑。如可以將深圳與香港實施的重大產業創新佈局對接,將深圳「20+8」產業集群與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深圳「專精特新」和香港再工業化,以及深港雙方的載體平台和人才團隊對接起來,將兩地的這三組資源在河套及深圳河沿線做硬、軟、實的要素對接,搭建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培育重大產業項目、在關鍵領域實施重大工程、建設特色產業集群集聚帶,在新興領域推廣應用數字經濟,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共享經濟,鼓勵地區間產業合作等非常實在的有層級、有重點、有類別、有協同的發展路徑和復合多元模式。

科研資金如何更便捷地「過河」?張克科認為可以嘗試由「河套灣區驛站」作為擔保和中介服務樞紐站,對於灣區公共資金支持和配套資金,以及「9+2」城市之間有合作協議的科研經費,可以自由流動。

「我們希望通過‘河套灣區驛站’演繹好深圳與香港的雙城故事,共同建設更宜居、更開放、更有活力的雙子城。」張克科說。

◆香港研究協會研究總監蘇暢:

重民意解民惑 加快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

民意,是成事之基。香港研究協會研究總監蘇暢認為,加快落實香港北部都會區要更加重視收集民意、瞭解民意所向。

蘇暢表示,由於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和建設仍處於概念階段,社會上雖然存在不少討論和意見,可是聚焦於北部都會區的民意調查項目卻不多。從去年至今,只有幾份公開的民調,包括民建聯在去年10月進行的民調,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在今年1月進行的民調,北區青年商會在今年2月到6月進行的民調,以及今年7月到8月由「幫港出聲」委託香港研究協會進行的民調。調查結果普遍都顯示,香港市民對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持支持態度的比率較高。

北部都會區將會推行多項龐大的基建投資。調查也顯示,市民對此十分關注。此外,北部都會區發展的時長和週期相關的問題,市民也比較關注,部分市民希望北部都會區可以在10年內完成建設。因此,蘇暢認為,香港政府要剔除市民對於和政府財政相關的疑慮以及有明確的時間表將是北部都會區建設的一個重點工作。

「政府必須先瞭解民生,掌握民意,才能對症下藥,真正做到排憂解難。」蘇暢認為,無論是北部都會區的建設,還是整個香港的發展,港深智庫機構都可以為政府的施政提供更多參考,同時,特區政府也應與智庫緊密合作,加強政策研究的工作。「希望新一屆政府要拿出更大的勇氣和魄力,大膽地改革、果斷地施策,破除各種利益固化的影響,才能讓發展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每一位香港市民,讓廣大的市民能夠安居樂業。」蘇暢說。

◆深圳市德正智匯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少波:

共同推出吸引人才的政策包

「在新的時期,面對新的挑戰,深化深港合作也需要有新的思維、新的舉措。」深圳市德正智匯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少波認為,深港合作邁向深度融合階段,要體現更多的協同精神,形成更多的協同機制。

首先,需要在土地規劃層面進行協同。陳少波表示,一方面,深圳對臨港都市帶的土地規劃、產業規劃,要充分考慮與香港的基建對接、產業對接,要具有相當的前瞻性和發展眼光;另一方面,香港在臨深區域內的各項土地規劃,要預早籌謀與深圳的順暢融合。為了達到這一點,雙方需要形成規劃的協同機制,同時包涵香港、深圳和中央的代表,統籌協調彼此的利益訴求,在共商的基礎上推進共建和共享。

其次,需要在集聚人才方面形成協同機制。陳少波建議,深港兩地應該推出一個吸引人才的共同政策包,這個政策包適宜精准操作,為打造八大中心的發展,吸引各個領域的人才,甚至可以說是一人一策,他可以在香港做科研,深圳這邊可以提供各種支撐,在這樣的情況下吸引人才,推動整個深港合作的高層次化。

再次,需要在思想層面加強深港之間的協同。「深圳需要更多的‘知港派’,香港需要有更多的‘知深派’。要對彼此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運作更加熟悉,互相瞭解,找出溝通的最快捷徑,形成共識。」

陳少波認為,土地規劃的協同、人才政策的協同、相互瞭解的協同,將為深港合作的融合發展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水志偉:

在河套地區建一個國家級細胞庫

深港科技創新,生物科技是重要領域。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水志偉認為,當前,在生物科技方面,深港處於從研發到落地全鏈條的合作模式。

「比如藥物和疫苗的情況,香港做一期臨床實驗還不錯,也可以申請得到美國的FDA,但是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病人的數目不夠多,香港就算是做了一期,但是二期、三期的時候也一定要跟深圳或者其他大灣區城市協作才行。」對此,水志偉認為,深港兩地的科技創新協同,要做好分工合作,最大化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生物科技產業離不開基礎生物數據的支撐。但水志偉認為,目前,深圳雖然有了華大基因的基因庫,但深港生物科技產業也需要細胞庫。現在中國有6個細胞庫,但都不在大灣區。他建議在深圳河套建一個國家級的細胞庫,為生物科技創新提供更多的基礎支撐。此外,水志偉也建議,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在河套地區做好跨境生物信息數據的流通和交換。

人才是創新的基礎。水志偉表示,香港有與其他國際性城市類似的工作生活環境,因此吸引了大量國際人才。而很多國際人才來香港也看中的是內地這個龐大的市場。因此,深港可以利用聯繫緊密的優勢,招才時可以兩地聯合出擊。

水志偉也提出,制度的突破是推動深港科技創新協同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有一些活動或者是商業領域,香港的科研機構、科創公司還不能參與。建議能否在香港北部都會區或者深圳的河套地區做出突破——如果公司是在河套地區註冊的話,就可以進入深圳、大灣區,慢慢再放開到內地市場。」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