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中通道:飛橋架起城市發展新機遇
來源:讀特客戶端    2022-10-06 11:25

【識港網訊】城市群集聚着人口、資金、產業等經濟要素,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然而城市群中 大、中、小城市各有自己的發展考量,一體化是重點也是難點。資源如何高效配置、城市怎樣才能有機結合?

在珠江的出海口,伶仃洋上一座世界級的跨海工程——深中通道,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這座將在2024年通車的跨海通道,未來將使珠江口東西兩岸的行車距離從近三個小時,縮短到20分鐘左右,極大地改寫東西兩岸資源流通速度。大橋還未通車,通道西岸一頭的中山已經看到了與東岸融合發展的新機遇。

廣東省中山市委書記 郭文海:我們正面臨着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如何搶抓深中通道這個歷史性的機遇呢?我們主動向深圳學習,主動對接。

然而從經濟體量來看,珠江東西岸發展存在着超過3萬億元的差距。東岸擁有世界級電子信息行業、製造業產業基地、大批高新技術企業;而中山雖然擁有燈飾照明、五金家電、紅木家具等傳統優勢產業集群,卻產業層次偏低,創新資源不足。

產業的鴻溝,比修一架橋難得多。

近些年,中山的企業,尋求高質量轉型發展,有些已經將重要的創新部分轉移到了深圳。

中山明陽集團智慧能源研究院產品經理 黃釗:我們這個行業發展到今天,需要運用更先進的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要做到這點需要比較強的高端人才集聚和高端要素配套的能力。是我們一個痛點。我們選擇在深圳就能夠利用到這裏的人才和產業配套。

 而深圳的企業降低成本,想要來中山投資建廠。卻擔心營商環境水平能否看齊。

深圳江波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許剛翎:在深圳除了看中那裏的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配套之外,還看中那裏國內一流的營商環境,現在我們把產業鏈擴展到珠江口西岸,除了深中通道帶來的交通便利之外,我們也期望兩地的營商環境對接上。

 不可忽視的「虹吸效應」 中山開啟自我升級

深中通道一橋飛架,新機遇固然振奮人心,「虹吸效應」同樣值得中山重視,能不能接得住產業轉移,不淪為單純的「交通樞紐」,需要更有預見性、更積極主動、更早的謀劃。一場從產業形態到營商環境的變革在中山開啟。

承接深圳等珠江口東岸城市的產業輻射外溢,就要讓自身的產業跳出中低端徘徊的泥潭。

今年以來,中山的工業園區不斷上演着這樣火熱的場面,工程車忙碌的不是在新建而是在拆除。上半年,中山平均每天拆除整理低效用地1.2宗,騰出土地近萬畝。

中山市工改專班攻堅相關負責人 黎昭權:深圳企業對於土地(需求)比如說比亞迪的下游企業,他們對於土地是有比較高質量要求的,那些東西不是說現有的廠房就能承載的,我們沒有足夠符合他們標準的廠房給他們,他們就到江門、到佛山那些地方去了。

通過工業用地改革,強勢淘汰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值的落後產業。中山將數碼化改造的新廠房裝上新產能。

廣東省中山市委書記 郭文海:中山有26萬畝的低效工業園,我們下決心加快低效工業園改造,騰出足夠的產業空間來對接深圳等東岸城市,同時推動中山高質量發展。

 架起「無形」之橋 不讓「通道」變「過道」

如今,在中山,不僅是土地性質的轉型升級,產業內容的轉型升級、配套安排也都在探索一套完整的規劃。

今年以來,中山市的工業部門針對重點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轉型升級進行了詳細摸排和診斷,以推動企業數碼化改造為抓手,打造示範工廠、示範車間,帶動中小企業轉型。

中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 黃賢龍:在深圳印發了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8個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以後,我們加強與深圳工信部門的對接,來規劃一批可以讓深圳產業落地的產業載體。

中山市招商引資工作指揮部辦公室重大項目組組長 劉炳磯:堅持重大項目的專班服務機制,就等於是優質項目特招。

產業層次看齊,規則也在看齊。在中山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今年以來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研究深圳的政策,實現與深圳等先進地區辦事規則、政府服務「無差別」。

中山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審批協調科科員 歐陽愛瓊:參照了深圳的任務清單,同時也結合了我們自己目前工作中的一些內容,進行了拆分重組,選擇適應我們中山市的情況進行對標。

 如今,在中山的工業園區,高標準廠房面積是去年的10倍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340家數碼化轉型規上企業,服務部門也已完成超過1600項政務服務與深圳對標提升。

中山市經濟研究院院長 梁士倫:深中通道,我們是一頭,但我們不能是「打醬油」的角色,不能讓「通道」變「過道」,「無形」的通道建設更為重要,充分利用深中通道帶來的交通區位優勢,強化自身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全方位開展從政策等軟環境對接,到城市空間與資本、技術、信息、人才的對話關係。

 在利用深中通道承接深圳產業外溢的「同題考試」中,中山並非唯一的備考者。港澳和珠三角九市,都提出了自己的目標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路徑。深中通道,通車在2024年,珠三角城市搶抓機遇的步伐卻都在往前趕。有形的橋和「無形」的橋,共同架起城市群融合發展的新未來。

 (原標題《一線調研丨飛橋架起城市發展新機遇》)

责任编辑:s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