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獅子山”與“拓荒牛”
來源:晶報    2022-08-26 16:10
這個階段的深港合作既有助於香港全面融入大灣區和國家發展大局,也有助於深圳全面提升“雙區”建設的品質和水準。

【識港網訊】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全面開啟了深港合作的歷史篇章。而深港合作更早的起點可以追溯至招商局由港到深創辦蛇口工業區。香港和深圳作為兩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在長期的多元文化共處、持續交流中,分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質和高辨識度的“獅子山精神”和“拓荒牛精神”。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如果以1997年和2007年兩個時間節點作為參照,可以將深港合作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貫穿了深圳經濟特區從呱呱落地到不惑之年的全過程。回顧過去42年,深港合作無論是第一階段的“產業合作”、第二階段的“創新合作”,還是目前第三階段的“全方位合作”,背後的“獅子山精神”與“拓荒牛精神”一直處於持續互動中。

“精神默契”促進了深港早年的產業合作

從1980年到1997年這15年可以看作深港合作的第一個階段,屬於典型的“前店後廠”式的“產業合作”。從香港方面看,其外向型經濟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起步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壯大,到八九十年代到達高峰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那之後,香港經濟開始從工業化階段向後工業化階段轉型,大量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深圳以及其他珠三角地區轉移。到九七回歸前,香港已成為亞洲乃至全球重要的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名副其實的“東方明珠”。從深圳方面看,改革開放之初的經濟特區,一切從零開始,急需來自深圳河對岸以及海外的資金、技術、設備、管理等生產資源,只有通過改革開放“殺出一條血路”。

深港合作第一階段的“產業合作”既有上述產業轉移、改革發展的動因,也有兩座移民城市“精神默契”的催化。對香港而言,此時發軔於基層民間、代表著香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一代移民同舟共濟、拼搏進取的“獅子山精神”感染和鼓舞著眾多港商、港資北上拓展,回饋桑梓、報效國家。對深圳而言,經濟特區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立,第一代“拓荒牛”那種義無反顧、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感召和吸引著內地無數有誌青年投身到那個激情燃燒、幹事創業的時代。因此,兩種精神狀態的相向而遇,立即形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產生了強大的合作內驅力。這個階段的深港合作既延續了東方之珠的璀璨輝煌,也成就了改革開放“春天的故事”。

“精神互補”助力深港創新分工協作

從1998年到2008年這10年可以看作深港合作的第二個階段,屬於“分工協作”式的“創新合作”。圍繞當時方興未艾的互聯網及相關創新科技產業,香港和深圳都在未雨綢繆。從香港方面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香港本土的第三所研究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就已成立,旨在加強香港在未來競爭中的基礎研究和創新能力。亞洲金融危機讓特區政府開始反思自身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向。1998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設法使香港成為亞太區的互聯網樞紐”“以50億元設立創新及技術基金,提供資助給對本港工商界善用創新科技有幫忙的計劃”。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上述願景並未付諸實施。從深圳方面看,1998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決定將舉辦多年的“荔枝節”更名為更具前瞻意義的“高交會”。也是這一年騰訊公司在深圳華強北註冊成立。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深圳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向世界,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競爭……一切似乎都是為後來深圳“創新”的異軍突起埋下了伏筆。

在這一階段,深港創新合作、“分工協作”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大疆創新。2006年,在香港科技大學念書的26歲內地學生汪滔,在其導師李澤湘教授的鼓勵下,來到深圳車公廟一間不足20平米的倉庫裏創辦了大疆創新。而在此前,由李澤湘、高秉強、吳宏等三位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創辦的固高科技已經選擇到深圳高新區落戶發展。

2008年,香港和深圳正式簽署“深港創新圈”相關合作協議,這是深港合作第二階段的“創新合作”的重要標誌。合作既遵循了比較優勢、創新法則的規律,同時也是兩種城市精神各自生長後的互補。對香港而言,回歸後繼續保持其在亞洲乃至國際市場中的特殊地位,並且與深圳以及內地的聯結往來更加緊密。此時“獅子山精神”所描繪的拼搏場景正在消失、社會環境也在改變。作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國際化都市,“獅子山精神”更多地表現為立足內地和世界之間“超級聯系人”的角色,呈現出現代務實、遵規盡責的一面。對深圳而言,加入全球“朋友圈”後,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帶來大量就業和創業機會,人口持續大規模湧入。與此同時,第一代經過現代市場經濟洗禮和實戰的內地企業家、管理者、技術精英逐漸成長起來。“拓荒牛精神”得到繼承和發揚,並且增添了自我突破、生生不息等新內涵。這些都讓深圳移民城市中多元、包容,“英雄不問出處”“來了就是深圳人”等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兩種精神狀態和而有別,但卻能彼此兼容互補。這個階段的深港合作既保持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繁榮穩定,也奠定了深圳後來厚積薄發的原初動力。

“精神交融”引領深港全方位、寬領域合作

從2009年到現在的13年可以看作深港合作的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的深港合作已經不局限於單一的產業、創新等領域,而是向現代服務業以及更廣泛的社會民生領域的延伸拓展,是全方位、寬領域的合作。從香港方面看,經濟仍然延續以往發展路徑,缺少新興產業註入新的動能,就業、住房、人口老齡化以及其他負面因素日益發酵。不少港人選擇北上深圳發展和居住生活。同時,深圳及內地企業通過香港資本市場上市、依托香港法律制度“走出去”的也越來越多。以各種方式獲得香港居留權的深圳及內地人士也有所增加。從深圳方面看,高新技術以及其他新興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深圳繼續尋求與香港在創新科技(河套)、現代服務業(前海)等領域建立更高水平的合作。2010年8月26日,在深圳經濟特區而立之年,《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正式發布。2018年深圳經濟總量首次超過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GDP排名第一的城市。2019年2月、2019年8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等先後公布。

深港合作第三階段的“全方位”合作,既順應了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的階段趨勢,同時也是兩座移民城市精神在更高層面的交融。對香港而言,目前香港社會的中堅群體已經是“獅子山下”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移民,他們的生活和成長環境已經與祖輩、父輩截然不同。但憑借“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顯著優勢,“獅子山精神”中所蘊含的自強不息、永不言敗、家國情懷等深層次內涵將會被極大激活和喚醒。對深圳而言,經濟特區已過不惑之年,第一代的改革者、創業者、企業家等已經紛紛到了退休年齡,“深二代”幾乎與經濟特區同步進入“而立”“不惑”之年。盡管如此,每年還是有無數年輕的“逐夢者”來到深圳。“拓荒牛精神”依然表現出朝氣和活力。這個階段的深港合作既有助於香港全面融入大灣區和國家發展大局,也有助於深圳全面提升“雙區”建設的品質和水準。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