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七彩霓虹豈止招牌咁簡單?
作者:劉毅、蔡文豪   來源:大公報    2022-08-24 10:55
霓虹燈招牌是香港的一道城市風景線。

【識港網訊】 每當夜幕低垂,霓虹燈亮起、閃爍的招牌字,各類商家藉此吸引着南來北往的客人駐足,繽紛的色彩交織成大都會的璀璨。而今,油麻地中式裙褂老字號「冠南華」,店舖上方兩個屹立近半世紀的霓虹招牌,一朝被拆,淪為運至堆填區的命運。人們紛紛前往與之「打卡」告別,不只是為了一塊招牌,更是一個地區的人文記憶。

上世紀三十年代,霓虹燈招牌製造技術傳入香港。待到五十年代,香港經濟和工業發展步入發展期,商品推銷需求日漸增多,霓虹燈招牌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的廣告方式。來自本地招牌保育平台「街招」的麥憬淮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當時沒有太多照明技術,霓虹燈招牌既能體現店家特色,亦照亮了夜晚的街道,柔和的光帶給路人溫暖。」

久而久之,霓虹燈招牌成為了地區經濟騰飛的一個標誌,畢竟店舖愈多,街上的霓虹燈招牌也就愈多。餐館、娛樂場所、百貨公司……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店家懸掛出的霓虹燈招牌愈能吸引人關注,自己的生意也有多人幫襯。

清拆之前留「倩影」

一個個霓虹燈招牌,錯落有致分布在街道兩側。生於六十年代的香港人董小姐日前專程前往冠南華霓虹招牌處打卡,趕在清拆之前,留住它最後的「倩影」。她回憶道:「輝煌時期,霓虹燈招牌整條街都是,構成了獨特的視覺意象,人們穿梭其中,宛若置身夢幻城市。」

為了更好地「爭奇鬥艷」,店家自然要使出渾身解數。他們開始在霓虹燈招牌設計上下功夫、動心思,比如將整個霓虹燈招牌配上孔雀開屏、裝上一頂金冠、或是依據店舖特色,配以不同裝飾:雞煲店招牌上就是一隻雞,茶行則是一片茶葉形狀的霓虹燈招牌……再加上各具風格的招牌字,每一塊霓虹燈招牌都是「個性十足」。工藝背後,更可見設計者對於美學的思考。

經年以前,多家媒體報道過香港西區牛排店所用森美西餐廳的招牌,寫它「藍白的光在半空中勾勒出一頭長腿奶牛,十分顯眼,成為這個社區的地標。」確實,霓虹燈招牌早已成為了一個社區的符號,每當社區的住戶,轉過街角,看到他們熟悉的霓虹燈招牌,回家的路就在不遠處。

啟發一眾電影人

不僅如此,霓虹燈招牌更啟發了一眾電影人,在他們的蒙太奇世界中,霓虹燈是迷離世界的象徵、是人性慾望的彰顯、是華麗世界的註腳、更是一個時代的符號。「香港的霓虹燈招牌通過電影鏡頭,被全世界觀眾知曉,以至於他們看到霓虹燈招牌,就想到亮麗的香港城市風景線。」麥憬淮道。

然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伴隨LED燈的出現,霓虹燈招牌逐漸式微,「新照明技術的出現,人們開始求變,他們認為LED燈管更為平價。與之相較,霓虹燈招牌製作工序複雜、造價貴,逐漸被店家拋棄。」「街招」另一成員馮達煒及其團隊成員,卻在「追蹤」本地霓虹燈招牌時發現,「其實,霓虹燈招牌和LED燈招牌所需維修費用相若,即使霓虹燈招牌有氣體洩漏等問題,也只需局部修復即可;但LED燈一旦損壞,就要整塊拆除,燈管無法再用。」

傳統工藝新嘗試

提到冠南華霓虹燈招牌拆除一事,麥憬淮、馮達煒感到遺憾之餘,從他們多年收藏本地舊霓虹燈招牌的經驗出發,指出霓虹燈招牌的特殊性,可以激發新思路:「如今因為建築條例問題,霓虹燈招牌需要被拆除,但店家也可考慮收藏其部分零件,比如霓虹燈管或是一些字體,不僅可以留作紀念,也可以構思是否可以利用這些零件,做些新的藝術嘗試?」畢竟,不少民間機構都有類似「街招」遭遇的困境──缺欠相應資源收藏如此巨大的霓虹燈招牌。

因此,「街招」在今年中秋佳節前夕,聯合香港霓虹燈工藝師傅胡智楷、新晉霓虹燈藝術家劉浩輝,修復舊招牌上的霓虹燈管,設計出一個直徑兩米、3D霓虹燈月亮裝置。麥憬淮、馮達煒說道:「我們希望觀眾可以通過這件藝術品,感受到霓虹燈技藝之魅力。也希望帶給人們思考,霓虹燈技藝除了可以用在店家招牌之上,是否還可以成為一種室內裝飾藝術?」

如今,冠南華的霓虹燈招牌已被清拆,餘下空空的棚架,「其實,消失的不只是一塊霓虹燈招牌,更是一種情感。正如我們接收的霓虹燈招牌,它們背後都是一家店舖的故事,亦有些商家不願將拆下來的霓虹燈招牌交出去,只想自己留存,也是為了紀念一段歲月。」

隨着時間的流逝、時代的發展,有一些物件總要被淘汰。但我們是否要等到它們真的退出歷史舞台,才感到它們的珍貴?正如香港的霓虹燈招牌,隨着它們一盞盞熄滅,「曾經,香港廟街霓虹燈招牌五光十色,是何等繁華。今時今日,卻所剩無幾,只有各大攤位懸掛的鎢絲燈膽,整條街顯得空蕩蕩。」麥憬淮不無感慨。

閃爍逾40年 街坊感不捨

「冠南華」於廣州創立,上世紀二十年代進駐香港,主要經營中式婚禮服飾,是不折不扣的老字號。其懸掛的霓虹燈招牌「成雙成對」,加上寫有「婚紗」字眼,因此被稱為「最幸福霓虹燈」。但時移世易,閃爍超過四十年的霓虹燈招牌,一夕被拆。大公報記者於本周一走訪冠南華,看到原本懸掛招牌的位置只剩一個棚架,途人從店舖門前走過,好似什麼都未曾發生。

清拆前的冠南華霓虹燈招牌。

記者入店採訪,冠南華店員表示,負責人不在店舖,不方便回應太多。但她身為員工,對於招牌清拆一事,也感到遺憾,「我在店舖也工作數年,往日看到霓虹燈招牌,就感覺它很漂亮,但現在因為一些條例問題,需要拆除,現在還不知道之後會掛上怎樣的招牌。」

老街坊喬小姐道:「作為一個傳統特色,今次的清拆真的比較可惜。以往行過這家店,總能見到這塊招牌,早已見慣見熟,現在真的不太習慣。霓虹燈招牌都是香港的一大文化代表,所以還是希望那些沒有安全隱患的霓虹燈招牌,能得以保留。」

內地來港讀書的寧小姐住在九龍城區,她形容,香港的霓虹燈招牌,很特別,非常有地方特色。作為旅人,走進一片霓虹燈的旖旎之中,感到進入了一片光影的世界。但現在看到的不少霓虹燈招牌,或是只有一個字亮,或是少人打理,真的希望本地的有心人,關注到霓虹燈招牌現狀,並加以保育。

《霓虹黯色》 記錄500個招牌

或許有人會問,香港仍有霓虹燈招牌,現在就要說到保育,是否重要?事實上,因為城市建設,霓虹燈招牌愈見愈少,一些招牌之前的兩三年還能見到,現在再尋,卻難見蹤影。

好在,我們還可以通過閱讀書籍了解。郭斯恆著《霓虹黯色》一書記錄了香港近五百個霓虹招牌,並從中窺探各行各業招牌的特色及所呈現的視覺文化、美學和傳統工藝,微觀香港街道,從而細讀城市生活的變遷。

作者因為一次與拆卸工人的對話,令他想到霓虹燈招牌的消失,與市民大眾究竟有怎樣的關聯,並由此成書。他在書中深入探討保育意義,引領讀者思考,霓虹燈招牌代表的文化意義,其所凝聚的社區情感,以及它與今日生活之關聯。

緣何我們要關注霓虹燈招牌的存在與消失?盡可在書中尋找。

责任编辑:s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