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病毒帶來的隱喻 你真的能理解嗎?
來源:晶報    2022-08-10 12:29
在某種程度上,恰恰是病毒與疾病不間斷地出現與幹擾,讓人類及其社會總是處於一種被檢驗的狀況之中,從而使其不得不具有一定的自我檢查與反思能力。

【識港網訊】根據蘇珊·桑塔格在其《疾病的隱喻》中的觀點,所有的病毒或疾病都會在具體的社會文化語境中被第二次使用,即作為一種隱喻出現在我們的觀念和日常生活中。借助這種大都來自外部的、陌生的他者,人類以此來認知自我、其所處的社會狀況以及去暗示或檢驗其中的許多習慣。在某種程度上,恰恰是病毒與疾病不間斷地出現與幹擾,讓人類及其社會總是處於一種被檢驗的狀況之中,從而使其不得不具有一定的自我檢查與反思能力。

由疾病所形成的觀念超過疾病本身的傷害

在這一理解下,“社會”被預設為具有某種有機體的特質,無論是斯賓塞的“社會有機論”還是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思想,他們所共享的地方就在於認為社會作為一種獨立的存在,具有某種特定的本質與運動規律。因此通過對其的研究成為之後社會學的主要工作,而在這一有機體的隱喻中——尤其是斯賓塞思想——便不可避免地涉及對於傳統生物學的借鑒,像如何預防與警惕來自有機體外部的各種威脅——而病毒與疾病往往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因此我們在政治、社會或經濟生活中會頻繁地看到有關病毒與疾病的隱喻,用於指涉其對社會有機體的入侵、攻擊與破壞;而社會有機體則會在這些病毒與疾病的傷害中通過各種方式進行防禦、抵抗以及愈合。在這樣的比擬中,我們想象“社會”如人體一樣,而正是對於疾病隱喻的利用,使得我們對社會以及圍繞著它的諸多個體的社會行為與思想的理解潛移默化地覆蓋上了一層病理性色彩。

在梁其姿研究中國傳統對麻風看法的專著《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中,作者便發現圍繞在麻風周圍的各種看法與隱喻所形成的文化觀念的影響,遠遠超過了麻風作為一種疾病對於個體或社會的傷害。伴隨著麻風成為一種隱喻,傳統中許多陳詞濫調或一些聳人聽聞的偏見被進一步鞏固與再生產,從而使得關於疾病的隱喻也再次被社會傳統所收編,而成為證明其某些觀念的工具。與此同時,一些疾病也被道德化與浪漫化,前者如梅毒、HIV等涉及性行為的病毒,後者則如肺炎、憂郁癥這類疾病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成為一種具體的文學形象與思想。

韓裔德籍哲學家韓炳哲在其《暴力拓撲學》中便根據弗洛伊德對哀悼和憂郁癥的分析,進一步指出當代社會的典型疾病已經從傳統的憂郁癥變成了抑郁癥。而無論是在弗洛伊德關於憂郁的討論,還是韓炳哲對抑郁癥的觀點中,我們都能發現其中所具有的隱喻層面。在這位當代哲學家看來,抑郁癥的一個基本癥狀就是“世界的缺失”(the absence of World),患者因為失去了與世界、與他人的關系而陷入自我的深淵之中不能自拔。

逼迫我們從自我沈溺中解放

韓炳哲通過對當代抑郁癥的發生以及其特點的討論,指出當代各種績效主體所處的環境以及其所遭遇的危機。抑郁癥就是當代績效社會的典型癥狀,就如憂郁癥是傳統規訓社會的病癥一樣……哲學家與社會學家在某種程度上便是個體與社會的醫生,因此在其中也必然充滿了各種關於病毒與疾病的隱喻。在2020年新冠病毒剛肆虐時,意大利哲學家阿甘本便著文討論各種政治體在預防病毒時所采取的措施背後所展現出的觀念,由此引起一大批西方學者參與了此次對病毒與政治文化的討論。

現代社會學對於社會有機體的討論以及關於病毒隱喻在個體與社會文化中的出現雖然是近代現象,但就如福柯在其法蘭西學院課程的《主體解釋學》中所發現的,古希臘文化中就存在著“靈魂醫師”的說法,他們往往是哲學家、學者與教師,而他們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與醫生工作平行:後者照顧人的身體健康,前者則照顧人類的靈魂。因此在蘇格拉底對於自己工作的定義中,我們會看到相似的比喻,而其後在加裏寧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中我們也能夠再次發現這一思想脈絡。

這一切的隱喻與思考的目的都是人類為了理解和認識自身,以及我們所處的境況。因此,病毒與疾病的隱喻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看做是人類在與他者的交流中所產生的自我意識。也或許是在這裏,我們才能再次被推動著去接近一個陌生的環境與物種,從而走出日漸封閉的人類中心主義。對於當下的個體而言,抑郁癥的產生便來源於主體從世界以及與他人關系中的撤退,最後回到分散的自我之中。諸如手機、視頻和數字化等都進一步加強了這一自我沈迷,世界與他人看似就在眼前,但總是通過屏幕而無法真正地看到他者的面孔(face),最終導致個體在自己的獨角戲中被吞噬。而病毒與疾病的入侵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外來者,從而逼迫我們從自己的沈溺中走出來。

病毒能帶來破壞也能孕育新的可能

如果從積極的意義上看,病毒與疾病讓我們重新面對世界、面對我們所處的環境以及自身的存在。即使是各種預防措施也反而讓我們更加清晰地意識到個體的存在總是與他人聯結在一起的,而世界也並非存在於某個地方的物理空間,而總是與他人有關,和他人在一起,與他人一起行動來抵抗病毒的侵擾,與他人一起攜手對抗疾病對身體和心靈造成的創傷……如果說病毒和疾病讓個體不能夠再一味地執迷於自我,那麽作為隱喻的病毒與疾病也就能夠讓社會這一有機體重新支棱起來,在反思的同時能夠進一步地自我完善甚至重生。

比爾·蓋茨在其新書《如何預防下一次大流行》中通過對當下新冠疫情的討論,希望能夠梳理總結出一套可資借鑒與利用的防疫措施和手段,以此來預防下一次的病毒流行。蓋茨在書中不僅提到了對於病毒知識的普及與預防醫學的重要性,也涉及了政府、企業以及投資者等各方面在疫情中應該汲取的教訓和經驗,由此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建構一套完善的預防體系。所以病毒雖然會帶來破壞——無論在實際層面還是隱喻中——但破壞卻也總是孕育著新的可能,無論小到個人還是大到社會與政府等,都會在這一看不見的敵人入侵中,學習為讓我們的生活以及環境變得更好,而不得不需要做出的改變與努力。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