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倫理劇折射出對新倫理關係的向往
來源:晶報    2022-07-15 11:36
就如福柯所說的,新的關系需要我們去想象,而只有行動才能讓我們進入其中。

【識港網訊】無論是在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還是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裏,對傳統中國註重倫理這一點都有相似的共識。或許更準確地說,對於在傳統中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東亞文化而言,倫理往往在社會與文化生活中占據著核心地位。也正因如此,倫理劇就成為東亞文化中一個頗具自身特色的影視題材,並且總是能夠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而在其背後也折射著當代個體生活所遭遇的問題以及對於新的倫理關系和生活的向往。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與《秋刀魚之味》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種我們熟悉的傳統家庭倫理景象——夫妻之間沈默而細膩的情感,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以及他們最終的和解,且這些和解往往並非某種虛偽的“大團圓”,而更多的是求同存異下的彼此尊重與生活。在李安所謂的“父親三部曲”中,我們能看到那種傳統的家庭生活,以及它在面對現代社會與觀念時的格格不入。但最終遭到沖擊的只是傳統作為制度的“家”,而這類倫理劇所集中展現或希望挖掘的則是在這些條條框框之中的溫情、扶持與守候。

“五四”開啟的對傳統家族壓迫的批判在這些倫理劇中漸漸減弱(國產劇《都挺好》中依舊能看到其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對其中優點和作為個體生活避風港的展現,以及對於“家”這一概念的拓展。像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便想象了一種流浪落魄之人相濡以沫而組成的非血緣家庭,它不僅徹底顛覆了傳統血緣家庭具有的等級色彩,而且以一種自我選擇來保持這一新的倫理實體的開放和自由性質;在韓劇《人生是美麗的》中,雞毛蒜皮一地的大家庭裏雖然吵吵鬧鬧,但卻又極具包容性……這些恰恰也就是倫理劇的迷人之處。

當下人們對於傳統倫理劇——尤其是涉及家庭故事——興趣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與現代性和城市化的發展息息相關。伴隨著現代個體原子化的出現,一種漂浮無根的焦慮感快速地在陌生且巨大的城市中蔓延,因此尋找一個新的共同體就成為當代年輕人內心裏的隱秘渴望。傳統家族已經日漸萎縮,而現代核心家庭也似乎難以承擔這樣的情感寄托和需求,因此對於倫理劇中所展現的那些已經消逝的倫理境況的懷念就成為此時一種頗為普遍的情感狀態。

“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生活在現代城市中的現代個體在倫理劇中想象與追憶過去的玫瑰色,但與此同時也不得不勇敢地去探索和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新的倫理關系與生活。就如福柯所說的,新的關系需要我們去想象,而只有行動才能讓我們進入其中。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