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從“新安八景”中 重新“發現”深港
來源:晶報    2022-07-07 13:08
作為一個站在中西文明交匯點的國際化大都市,香港社會歷來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存,並積累了相當經驗,深圳當能從中發掘出更多有益的啟示。

【識港網訊】地名隱藏著大地變遷的秘密,沈澱著歷史的細節。比如,“深圳”地名最先出現在史籍裏是1410年(明永樂八年),當時的深圳只是一個小村莊,於清朝初年方才建墟。“圳”在客家方言裏指田間水溝,顧名思義,“深圳”即是田間有一條深水溝之意。這裏,不能不提一下“新安八景”。

以時間的名義講述深港故事

我國歷來有評選地方八景的文化傳統,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據相關考證,最早為北宋初期的“瀟湘八景”。此外如“燕京八景”“羊城八景”等,皆已成為知名的地域文化符號。一處地方景觀本來是靜態的、無聲的,但通過對景觀的命名與傳誦,卻使它變得靈動起來了,獲得了免受時間侵蝕的人文生命力。

明萬歷元年之前,深港地區還屬東莞縣,曾有“寶安八景”,即市橋春漲、風臺秋霽、黃嶺廉泉、寶山石翁、彭峒水簾、靖康海市、海月風帆和覺華煙雨,但具體內容已杳不可尋。清康熙年間,深圳、香港等地都隸屬新安縣管轄。清康熙九年(1670年),遼東鐵嶺人李可成任新安知縣。

在3年多的任期內,李可成跑遍新安縣的山山水水,與地方鄉紳合議,選出了最具代表的八景:赤灣勝概、梧嶺天池、杯渡禪蹤、參山喬木、盧山桃李、玉勒湯湖、鰲洋甘瀑、龍穴樓臺,“新安八景”由此而來。

有一首不知出自誰人之手的《玉樓春》,將“新安八景”嵌入其中:“赤灣昔時多勝概,龍穴樓臺雲百態。杯渡禪蹤跡可尋,孝在參山青似黛。玉勒湯湖千百載,盧山桃李新一代。莫道鰲洋瀑未懸,新安八景依然在。”

地名是容納歷史和凝聚認同感的“容器”。可以說,古老的“新安八景”就是這樣一個容器,也是深港文化根脈相連的見證,涵養著深港兩地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蘊——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當年的“新安八景”,散落在如今的深港兩地,在深圳河的這邊與那邊,它們以時間的名義,講述著深港文化淵源的故事。

深港文化根脈相通之物證

具體地說,“新安八景”中有兩景位於今天的香港地區,其中第三景杯渡禪蹤,與赤灣勝概隔海相望,位於香港新界屯門灣。《康熙新安縣誌》記載:“杯渡山,在縣南二十裏,高峻插天,一名聖山,南漢時封為瑞應山;有滴水巖,有杯渡庵,有虎跑井,韓愈、蔣之奇各有詩。”

《嘉慶新安縣誌》也記載:“杯渡山:海上勝境也。昔宋杯渡禪師住錫於此,因名。山麓石柱二,相距四十步,高五丈,今半折。”

杯渡山就是今香港新界屯門的青山,原名羊坑山,一名聖山,是古代新安縣最高的山峰。劉宋元嘉五年(428年)杯渡禪師憩邑屯門山,還駐錫於靈渡山,時常以木杯渡海,往來於兩山之間。後人因名曰杯渡山。南漢乾和三年(955年),關翊衛副指揮陳延為盡孝心,曾命工鐫杯渡禪師像,立於杯渡山杯渡巖內供養,為母祈壽。石像現仍存。

為紀念禪師,宋代在杯渡山北腰上建有杯渡庵。清道光年間,杯渡庵被改建成為青雲觀。1918年改建為青山禪院。青山禪院除了有壯麗的大雄寶殿之外,還有護法殿、青雲觀、五祛觀、諸天寶殿、望月亭、方丈室、居士林、地藏菩薩殿、牌坊及山門等建築。如今,青山禪院已成為香港最著名的古剎之一。

同樣位於香港的鰲洋甘瀑,具體地點如今已不可考,在所有八景中最為撲朔迷離。有人考證位於今天香港的薄扶林村,傳說遇連日暴雨,就有百尺甘瀑。早年外國商船駛經此處,遠望甘泉飛瀑從天而降,加上流水甘甜,遂停泊取水,因而得名“甘瀑”,現建有瀑布公園。但近來又有香港學者考證認為,鰲洋飛瀑實際位置在西貢糧船洲。

《嘉慶新安縣誌》卷之十八勝跡略中如此寫道,“夫名山大川一經前人遊覽,往往形諸歌詠,此地以人傳也。邑中風景,其最著者,如杯渡高峰、赤灣勝概,每令人低徊不能去……”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巧合,這裏提到的“杯渡高峰”與“赤灣勝概”如今分列香港與深圳,但這樣的巧合又何嘗不是深港文化根脈相通的又一物證?

深港傳統文化密碼中的新發現

順便說一句,《嘉慶新安縣誌》不僅是最完備記錄深港兩地歷史沿革、經濟狀況、社會變遷和人文風物之文獻,也是中國古代最後一部記載深港地區全史之官修縣誌,堪稱“深港第一書”。不止“新安八景”,今日很多香港地名都可以與縣誌中的地名一一對應。比如“香港村”這個地名,數百年前就存在了。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程美寶曾在接受深圳媒體采訪時說:“新安縣是香港的前史,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那個時候的新界是怎樣的;香港新界是新安縣的後世,在這裏,中國鄉村社會的結構基本得以保留。相比內地原有村落的肌理被打破,反而更能反映中國鄉村社會的延續性。”這段話說得非常好,在大灣區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深港完全可以在文化尋根與傳承等方面展開更深度的合作。

尤其是,作為一個站在中西文明交匯點的國際化大都市,香港社會歷來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存,並積累了相當經驗。在香港,傳統與潮流並存,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久常新,深圳當能從中發掘出更多有益的啟示。

還有人建議,未來可出版《嘉慶新安縣誌》的白話版本,讓中小學生、普通人都能讀得懂——這個主意也大有可觀處,縣誌裏藏著深港傳統文化密碼,通過它,通過文化溯源,我們將重新“發現”深圳和香港,乃至重新“發現”大灣區。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