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想象自己是假新聞生產者
來源:橙新聞    2022-06-23 11:11
人們常說:“一圖勝千文。”長時間以來,人們也相信“有圖有真相”。但如今,對於很多假新聞來說,卻是“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

【識港網訊】今天,我們嘗試換位,設想自己就是假新聞的生產者,並回答以下“專業”問題:如何生產一條能帶來“10萬+”流量的假新聞?設想換位的目的,是幫助你辨別一條新聞的可靠度與真假。我們不做假新聞的制造者和傳播者,所以才要認清假新聞的真面目,時刻警惕並提防著。回答這個問題,先從立意和文本兩方面開始。

直擊痛點,洞悉心理

先看立意。假新聞還需要構思立意?聽起來略顯荒誕,但我們發現,那些廣為傳播甚至多年反復出現的假新聞,在題材和角度上的確與眾不同,具有相當的“專業水準”。

首先,直擊社會痛點,也就是由各種復雜原因長期積累而造成的社會問題。由於在短期內無法徹底解決,它們會給社會和公眾帶來持續的疼痛感,比如食品安全、醫療衛生、教育改革、城鄉差距等等。這些社會問題雖不是突發熱點,卻能吸引公眾更為持久的關註。

利用社會痛點造假,可以理解為“用真問題造假新聞”,常表現出兩種套路:第一條路徑,在假新聞中創造“美麗新世界”,在這裏社會痛點迎刃而解:那些在現實社會中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實現、未被滿足的,在假新聞中統統變為現實。房價虛高,難以抑制,那就帶來“農地入市打壓房價”的好消息;跨地就醫著實不便,馬上給您推送“9省市試點跨省就醫即時就地報銷”的新聞(註:此條為2013年假新聞。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目前已在多地推行)。

第二條路徑則反向而行,進一步放大社會問題中的差異和對立,要表現得比現實境況更誇張,更具沖突性。人們擔心食品安全問題,那就大開腦洞,給您導演出各種想象不到的食品行業黑幕:紙餡包子、塑料紫菜、螃蟹註膠、面條燃燒……讀書難、擇校難,其實您的困難都不算什麽,這裏還有“為入名校,將孩子‘落戶’公廁”的呢!面對城鄉差異、貧富差距,憑空虛構出“上海女孩春節逃離江西農村”“霸氣城市媳婦農村掀飯桌”,還怕攪動不了一池情緒?

其次,洞悉社會群體的深層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制造爆點。人們期待社會溫情,那就策劃“深圳最美女孩當街給殘疾乞丐餵飯”(實為營銷策劃),“見義勇為救孩子卻被惡犬咬傷”(實被自家寵物狗咬傷),給你滿滿正能量;國人關註教育,向往天才神話。於是,“中國少女改寫牛津800年歷史”“南開大學欲破格錄取八齡童”“90後男孩破解世界數學難題”等一個個聳人聽聞的考試奇跡在假新聞中誕生。

經由上述兩種方法生產的假新聞或指向現實性的社會問題,或與大眾深層心理產生強烈共鳴,因此具有極強的迷惑性:真假虛實雜糅其間,讓人難以分辨。

如果說以上套路還需要假新聞生產者對宏觀社會情境保持敏感性,甚至需要做出些許分析和判斷,那麽“蹭熱點”就是更為簡便的方法。尤其在社會處於重大變動時,如經濟蕭條、疾病擴散、戰爭爆發等,這種方法就更易奏效。此時的人們面對各種不確定性,極其依賴媒體提供信息去認識變動的事物和世界,以減少內心不安,這正是假新聞乘虛而入的好機會。想想在新冠疫情初期,為緩解未知所帶來的恐懼,有多少人相信那些看上去異常荒謬的防治信息,如喝酒、抽煙、洗熱水澡甚至喝漂白劑殺死新冠病毒等等,甚至在“寧可信其有”的心態之下善意轉發這類信息,借以化解疫情的不確定性。即便傳播的信息是荒謬的,但傳播本身確實帶給人們一種知曉世態的感覺,能夠增強自己對現實的控制感,從而緩解焦慮。

標題誇張,消息“權威”

再看文本。事實上,真假新聞的生產者都希望用戶能夠停留、閱讀並轉發文本,差別就在於是否以事實為底線。對於假新聞生產者來說,標題一定要在被瀏覽的瞬間緊緊抓住人們的視線,為達此目標,不惜成為“標題黨”:無視正文內容,在標題中窮盡誇張、歪曲、煽情、斷章取義等各種方法。類似例證在微信公眾號中幾乎俯拾皆是:“別讓這幾個小動作毀了你的健康”“那個經常曠課的學渣同桌,去年掙了1000萬”“相親是這世上最高級的自我侮辱”“中央保健局51張機密圖,張張能保命!速度收藏轉發”。

標題成功引流之後,正文如何產生可信度和黏性呢?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引用大眾認可的具有權威性的消息源,而且針對不同的人群還會有所差別。舉個例子,養生保健類假新聞往往將老年群體視為目標人群,文本中常常出現CCTV、北京衛視《養生堂》節目等老年人經常觀看並信任的媒體或節目,有時也會直接杜撰一些聽起來較為高大上的研究機構,比如中國科學院中醫研究所,甚至找人扮演養生專家等等;而針對中青年群體的科學假新聞,文中更多出現的可能是來自國外媒體的轉載,或者國外某知名學術刊物的最新學術論文,或者某個第三方機構的研究報告,力爭打造出一種理性嚴謹的文風。當然,如果您較真了,去網上查閱該媒體或刊物,就會發現從未刊登過相關信息。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所謂的國外媒體、學術刊物、第三方機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在當下更加強調視覺體驗和信息接收短平快的環境中,為了讓假新聞表現出更高的可信度,造假者時常在文本中插入圖片和視頻,將其作為假新聞取信的重要幫手。人們常說:“一圖勝千文。”長時間以來,人們也相信“有圖有真相”。但如今,對於很多假新聞來說,卻是“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

在我的課堂上,曾有小組針對2018年中國“洋垃圾禁令”頒布後一篇風行朋友圈、並被多家媒體轉載的10萬+推文進行事實核查。該推文來自網絡大V“悉尼印象”,標題為:“澳洲慌了!全世界都在瘋狂圍攻中國,只因這道禁令!然而,這一次,我們絕不妥協……”文中列舉了六個“被洋垃圾汙染”的中國村莊,並附上多幅觸目驚心的圖片。學生對照片來源進行查驗,結果發現這些照片雖然呈現的都是遭遇環境汙染的中國村莊,但是其汙染來源均為企業非法排放的汙染物或者開采產生的廢礦渣,和“洋垃圾”並無關系。這正是典型的圖片欺騙大法之移花接木。除此之外,運用各種編輯軟件進行圖片的剪切拼貼,或者無中生有制作假圖片,或者利用人們的視覺錯覺等,都是常見手法。

那麽視頻能造假嗎?當然也可以。普通的視頻剪輯就足以扭曲事實,實現特定的傳播意圖。更具欺騙性的是“深偽”(deepfake),利用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學習技術,能夠生成完全虛假的沒有任何剪切的完整視頻。2018年就有一位美國演員利用該技術換臉換聲,偽造出奧巴馬對特朗普爆粗口的視頻。在視頻的結尾,演員出鏡,讓人們驚掉下巴,他希望能以此喚醒人們對這項新技術的警惕。

假新聞的生產套路實在太多太復雜,我們也無法在短文中一一展現。但是,類似的換位思考卻可以時常展開,它能讓我們對假新聞保有一顆警惕之心,也極大加強了我們對假新聞的“反偵察能力”。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