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江門紅色名片 傳頌英雄精神
2021-07-13 15:47

黨史專家高度評價江門紅色文化名片。

青山埋忠骨,千秋祭英魂。清明節前夕,位於江門市區中心東湖公園內的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的紀念碑前,木棉花開得分外奪目,一束束市民自發擺放的鮮花,寄託著人們對英雄的深切緬懷。

3月29日,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中共江門市委黨史研究室、江門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主辦的“革命歷史大講堂——社科專家話江門紅色文化名片”活動在江門舉行。

活動現場重點推介了周文雍、陳鐵軍,鑊蓋山六壯士,開平南樓,謝創,林基路,恩平“三老”,中共鶴山支部舊址(鶴山雅瑤宋氏大宗祠),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鶴山宅梧餘氏宗祠、恩平大田勵英學校),東湖公園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林鏘雲故居及故居展覽室十張江門紅色文化名片。活動現場,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周華,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陳春華,江門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元醒,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主要負責人等領導嘉賓在致辭時對江門的眾多紅色文化名片予以高度評價。

紅色 征程

社科專家話廣東

紅色文化名片

主辦單位主要負責人談“革命歷史大講堂”活動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王曉: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源頭,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文化支撐和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內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繼承和發展革命文化,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廣州日報報業集團聯合舉辦“革命歷史大講堂——社科專家話廣東紅色文化名片”系列活動,就是要充分發揮社會科學宣傳闡釋優勢,把學習弘揚“紅船精神”與保護研究利用我省的紅色文化資源結合起來,普及、宣傳、推介廣東紅色文化名片,提升廣大幹部群眾對革命文化歷史作用的深刻認識,增強對革命文化蘊含的精神力量的堅定信心,增強對繼承和發揚革命文化的自覺擔當,為廣東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提供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楊建偉:廣東是大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先行地,黨組織在長期的奮鬥中形成了豐富而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留下了眾多紅色遺址。經普查,我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色遺址有4500多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紅色遺址也為數眾多,這些紅色資源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廣東雖然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但黨史部門能利用的平臺有限,很多紅色資源還處於“長在深山人未識”的狀態,宣傳推廣力度有待提高,資政育人功效有待增強。這個系列活動是與社科聯和廣州日報一起主辦,採用“大講堂”的互動形式,一個市一個市地推廣,相信輻射力、影響力都會擴展。弘揚紅色文化對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貫徹《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行動實施方案》的重要舉措。

廣州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廣州日報社社長楊清蒲:文化一定要宣傳,不宣傳就沒有影響力。廣州日報作為黨報,在宣傳黨的宗旨,宣傳黨的革命歷史,宣傳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中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堅持黨報姓黨的重要體現。我們牢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與省社科聯、省委黨史研究室一起策劃組織“革命歷史大講堂——社科專家話廣東紅色文化名片”系列活動,派出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與黨史類社科專家一起到全省各市實地尋訪、拍攝有代表性的紅色文化名片,並通過廣州日報全媒體平臺向數千萬用戶傳播。這是廣州日報作為主流大報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媒體人不可推卸的時代擔當。

廣州日報媒體融合綜合傳播力居地方紙媒第一位,我們會充分利用平臺優勢,把廣東紅色文化名片宣傳好,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廣東奮力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做出應有的貢獻。

百歲南樓:

彈痕炮孔見證七烈士抗日壯舉

南樓,是矗立在江門開平市赤坎鎮騰蛟村的一座百年碉樓,挺拔的樓身卻有清晰可見的炮孔和彈孔。

“我記得丈夫的樣子。”在距離南樓不遠的江門開平市赤坎鎮騰蛟村,一位今年已經94歲高齡的婆婆吳東就,時常一個人坐在巷口,默默地注視著南樓,那裏有她永遠抹不去的記憶。

1945年,21歲的吳東就通過媒人介紹,嫁進赤坎鎮騰蛟村,和司徒耀結為夫妻。

1945年7月16日,日軍為了打通雷州半島至廣州的水上撤退路線,兵分三路直撲江門開平市赤坎鎮,國民黨軍隊聞風而逃,司徒氏四鄉自衛隊的勇士們憑據南樓抗擊日軍,擊沉了三艘敵艇,溺斃日偽軍百餘人。17日晨,赤坎淪陷。司徒氏四鄉自衛隊卻仍然據守南樓、北樓,以抗擊沿潭江進犯的日軍。

3000多日軍圍住南樓,用炮轟,用槍打,足足圍攻了10天。23日彈盡糧絕時,固守南樓的自衛隊員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濃、司徒丙7名隊員聯名把遺書寫成後,準備集體自殺殉國。但他們轉念一想,還有槍彈,還有石灰、刺刀,不能便宜了日本人,能殺一個是一個,決定誓與南樓共存亡。南樓七壯士堅守南樓10天,共射殺了日軍官兵16名。7月25日,滅絕人性的日軍公然違反國際公約,用毒瓦斯炮彈炮轟南樓致使七壯士中毒昏迷被捕。日軍對七壯士進行了公開的慘無人道的折磨,並將七壯士殘忍殺害,拋屍於潭江河。

司徒耀犧牲的時候,吳東就才二十歲出頭。為照顧公婆,吳東就一直未改嫁。

點評:“包括南樓七烈士抗戰活動在內,五邑地區的戰鬥很多是以自衛隊的形式打響,雖然參加者很多不是共產黨員,但是,他們面對日本侵略者,能夠慷慨赴難、保家衛國的背後離不開共產黨員的宣傳、組織和發動。”江門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副教授呂偉英說,“江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最突出特點就是統一戰線工作做得好。”

鑊蓋山六壯士:  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 與陣地共存亡

上個週末,像往常一樣,家住江門恩平市大田鎮的吳雁池老伯伯再次來到鑊蓋山六壯士犧牲地遺址,向立在這裏的遺址紀念碑深深地鞠了一個躬。

1949年7月8日,國民黨600餘人掃蕩朗底,企圖圍殲在此活動的粵中縱隊第二支隊五團和獨一團一部。粵中縱隊五團紅星連一排與當地區隊30多名戰士在排長、共產黨員吳寬的帶領下,奉命堅守鑊蓋山,抗擊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掩護大部隊撤出戰鬥,勝利完成掩護任務。為掩護戰友撤退,吳寬頻領戰士關森(候補黨員)、譚植、吳濃、關華、蘇宙共六人,戰至彈盡糧絕,被敵人重重包圍。當敵人步步逼近時,他們用石頭砸爛槍支,緊緊圍擁在一起,同聲高呼“為革命盡忠到底!”“中國共產黨萬歲!”並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與陣地共存亡。除關華負重傷獲救外,其餘5人壯烈犧牲。英雄的壯舉,被人們譽為“鑊蓋山六壯士”。

為了保護好當年解放軍戰鬥、犧牲的地方,數十年來,吳伯和鄉親們一直自發到鑊蓋山六壯士戰鬥遺址和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駐地舊址(恩平大田勵英學校)做好清潔、看守等保護工作。“他們(革命先輩)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作出貢獻,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吳伯說。

點評:江門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黎秀敏說,抗日戰爭時期,北方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流傳著狼牙山五壯士盪氣迴腸的英雄故事,而鑊蓋山六壯士則是解放戰爭時期江門五邑地區視死如歸的英雄群體。

僑鄉兒女: 為革命理想獻出年輕生命

烈士英魂今安在,神州處處是豐碑。走進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內,雄偉莊嚴的烈士紀念碑令人肅然起敬。“每年清明期間,都會有各界人士前來這裏緬懷烈士,向他們致敬。”周文雍陳鐵軍烈士紀念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20世紀80年代,一部紅色電影《刑場上的婚禮》震撼了國人的心。電影講述了1928年2月6日,在廣州紅花崗刑場上,兩個青年男女革命者,面對敵人的槍口,從容不迫地英勇就義。在為黨的事業獻身的最後時刻,他們用獨特的方式將埋藏心底的愛情公之於眾。他們就是廣州起義行動委員會負責人之一周文雍,受黨的派遣、假扮夫妻協助周文雍的陳鐵軍。

周文雍是江門開平人,陳鐵軍是江門臺山人。1928年2月2日,由於叛徒出賣,周文雍和陳鐵軍同時被捕。在獄中,周文雍寫下了共產黨人“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的詩作。

和周文雍、陳鐵軍一樣,出生於江門臺山市都斛鎮大綱村的革命烈士林基路,犧牲的時候也年僅27歲。1938年2月,林基路受黨中央派遣前往新疆工作。林基路在新疆庫車勤政儉樸,為群眾修橋築壩、整治風氣、懲治惡霸,贏得了人民的愛戴,卻引起了軍閥盛世才的不滿。1943年9月,林基路與毛澤民、陳潭秋一起被盛世才殺害。

點評: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副處長張麗紅說:“在周文雍、陳鐵軍、林基路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共產黨人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信念和追求。”

歸國華僑: 白色恐怖時期他把女兒發展成黨員

謝軍威,曾任中共中區特委書記、粵中縱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共粵中地委副書記、粵中專員公署專員謝創同志之子。

位於江門開平市塘口鎮以敬村委會慶民裏的謝創故居裏,謝軍威向記者講述父親的一生經歷。在中國革命最艱難的時期,謝創始終堅定不移地以共產黨人的身份前赴後繼,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

謝創18歲赴美國,跟隨父親做生意,但他卻志在革命。1935年謝創回國後,返回家鄉開平,聯繫和組織各界進步青年,先後建立了“學聯”“青聯”等抗日組織,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在1937年成立中共開平特別支部,開展黨的活動。抗日戰爭時期,謝創騰出祖屋——塘口鎮以敬村中山樓作為開平黨組織活動中心。當時,中山樓成了開展抗日鬥爭的指揮中心。

每一次召開黨務會議,謝創都調動家屬出錢出力在中山樓做好後勤工作。“開會期間這裏很多人,早上,我姐姐和我大媽就到赤坎買滿一大籮菜挑回來,煮幾桌飯菜。很多會議都在這裏召開。”謝軍威回憶說,“我姐姐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被我父親發展成了中共黨員。”謝軍威說:“在那樣的時期,共產黨員是面臨著危險的,更是一種意志的考驗。”

點評:江門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黎秀敏稱,江門是中國的著名僑鄉,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港澳同胞有著愛國愛鄉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抗日戰爭爆發之後,身在海外的五邑籍僑胞有的奔走呐喊,慷慨解囊;有的舍家棄業,直接回國參戰。謝創、南樓七壯士的領頭人司徒煦都是回鄉參加抗戰的華僑代表。

專家:讓紅色名片發射出新時代的光芒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研究館館員、歷史學博士楊琪:江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涵蓋的歷史時期廣,保護得也很好,對歷史和人物挖掘深入、細緻。重要的歷史遺址、展覽館都有內容,有細節,有故事。希望通過此次紅色文化活動,促進當地挖掘紅色文化元素,活化紅色文化資源,這在當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紅色文化裏面還要“見精神”。可以運用互聯網等現代傳播途徑,讓這些紅色文化不僅能“看得到”“記得住”,還能“傳得出”,擴大紅色文化傳播影響力。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副處長張麗紅:從全省的範圍來看,黨的革命活動在江門開始得晚一些,在大革命時期並不突出。但是,由於位置的重要性,從抗戰開始,江門在黨史上的重要性就越來越突出了。特別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江門是粵中區的政治中心,不少戰役和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裏。像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是抗日戰爭時期,經中共中央批准,在粵中地區建立的一支黨領導的抗日人民武裝。他們的戰鬥範圍就不局限於江門,而是輻射到粵西乃至廣西等地。

江門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副教授呂偉英:江門的紅色文化名片有其共性,同時也擁有獨特的個性。五邑地區的戰鬥很多是以自衛隊的形式打響,有些歸僑新婚燕爾也去參加戰鬥。他們在敵強我弱、被包圍的情況下,不畏強暴,血戰到底,這樣的英雄氣概很難得,這就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我認為黨史工作就是要進一步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讓紅色精神能夠放射出新時代的光芒。

江門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黎秀敏:近年來,江門市委、市政府很重視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工作,撥出專款對一系列革命舊址等進行了保護與開發。黨史部門對這些遺址進行重新布展、升級改造,使遺址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紅色文化名片不單要弘揚革命精神,更重要的是要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惠及當地群眾,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10張重點推介江門紅色文化名片

(一)周文雍、陳鐵軍

(二)鑊蓋山六壯士

(三)開平南樓

(四)謝創

(五)林基路

(六)恩平“三老”

(七)中共鶴山支部舊址、鶴山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鶴山雅瑤宋氏大宗祠)

(八)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鶴山宅梧餘氏宗祠、恩平大田勵英學校)

(九)東湖公園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

(十)林鏘雲故居及故居展覽室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