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開創逾6萬平方公里抗日根據地 探尋廣東 紅色記憶
2021-07-13 15:31

全國共有三座“東江縱隊紀念館”,分別在深圳、惠州、東莞。其中位於惠州博羅縣羅浮山景區的東江縱隊紀念館於2003年12月1日暨東縱成立60周年之際建成開館。2014年8月24日,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東江縱隊紀念館被列入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東江縱隊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在東江地區創建和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是開闢華南敵後戰場,堅持華南抗戰的主力部隊之一。抗戰中,東江縱隊由一支200多人的遊擊隊,發展成為1.1萬人的武裝力量,先後開創總面積6萬餘平方公里、人口約450萬的東江、北江、粵東和港九地區抗日根據地,對日偽作戰1400餘次,在大大小小的戰鬥中,斃傷日偽軍6000餘人。

革命故事

廣東抗日救亡運動蓬勃興起

1938年廣東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興起,抗日的進步群眾團體如雨後春筍建立起來。惠州是全國宜居之城,也是70多年前日軍侵犯華南地區的第一站。1938年10月12日淩晨,日軍共4萬餘人分三路在大亞灣等地登陸。隨後僅10天時間,廣州周邊各縣和東江下游大片國土相繼淪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東江敵後惠陽、東莞、增城、寶安各縣的人民,紛紛拿起武器,奮起抗擊入侵的敵人。

193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先後在惠、東、寶地區等地組織人民抗日武裝。一支是“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曾生任總隊長,周伯鳴任政委;一支是“東寶惠邊人民抗日遊擊隊”,王作堯任大隊長,何與成任政訓員。這兩支隊伍是東江縱隊的前身,當時慣稱“曾、王兩部”。他們以勇戰強敵的姿態出現在東江敵後戰場上,擔負起抗日的重任。

1939年1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五中全會,制定了“溶共、防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國民黨東江當局發動對曾、王兩部的軍事進攻。由於雙方力量懸殊,1939年12月,曾、王兩部突圍東移海陸豐,部隊由突圍時的800人減至108人,軍事上完全被動,處境十分困難。

在嚴峻關頭,中共中央發來“五、八指示”:“曾、王兩部仍應回到東、寶、惠地區,大膽堅持抗日與不怕打磨擦仗”。1940年8月,曾、王兩部在東江人民和地方黨組織的大力幫助下,克服困難險阻,勝利返回敵後寶安布吉一帶。

根據上下坪會議的決定,將部隊番號改稱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和第五大隊。第三大隊於10月初挺進東莞縣大嶺山,開創大嶺山抗日根據地。大嶺山百花洞戰鬥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第五大隊進入陽臺山區後,在艱苦奮戰中不斷發展壯大,並粉碎了日寇的9次“掃蕩”。

管轄解放區面積逾6萬平方公里

1942年,是東江人民抗日遊擊隊最為艱苦的一年。部隊不僅要反擊日軍的“掃蕩”,而且還要對付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圍攻和經濟封鎖。但是,抗日根據地軍民並沒有被嚇倒,他們在艱苦而殘酷的鬥爭中經受了考驗。在持續反擊頑軍的鬥爭中,湧現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黃田戰鬥”、“銅鑼徑伏擊戰”、粉碎日軍“萬人掃蕩”,充分顯示了部隊指戰員英勇作戰、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

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在深圳坪山土洋村正式公開宣佈成立。司令員曾生、政治委員尹林平、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作堯、政治部主任楊康華,聯名發表成立宣言和領導人就職代電,併發布第一號佈告,重申東江縱隊的宗旨和統一戰線等各項政策。1944年7月,東江抗日軍政幹校在大鵬城正式成立。東江縱隊在成立後的半年時間裏,由成立時7個大隊約3000多人,發展到9個大隊和一個獨立中隊,約5000多人,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東江縱隊頻頻向廣九線上的日軍出擊,與敵人展開通車與反通車的鬥爭。在東江縱隊的不斷打擊下,廣九鐵路始終不能正常通車。東江縱隊除了在鐵路線上與敵周旋鬥爭外,還開展了海上遊擊戰,先後組建了護航大隊和港九大隊海上中隊。

從1944年開始,東江縱隊政治部先後在各抗日根據地召開參議會和國事座談會,選舉協商產生了東寶、惠陽、惠東、博羅、英德、海豐等6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管轄解放區面積逾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50萬。

2500餘名指戰員為國捐軀

1945年5月,廣東省臨委領導機關和東江縱隊司令部、政治部及後勤機關先後進入羅浮山。司令部設在沖虛觀、政治部設在白鶴觀,軍政幹校設在長寧瀾石果園村,對外聯絡處設在朱明洞,東江縱隊《前進報》社設在朝元洞。

1945年7月6日至22日,中共廣東省臨委在沖虛觀召開幹部擴大會議。會議莊嚴宣佈以林平為書記的廣東區黨委成立。這次會議,是廣東黨組織歷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會議。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創建五嶺戰略根據地的指示,東江縱隊組織部從8月15日起,從橫河出發分批挺進粵北。從此,這支廣東人民抗日武裝便逐步遷離羅浮山,告別沖虛觀,奔赴新的戰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歷時14年之久的抗日戰爭以日本侵略者的失敗和中國人民的勝利而宣告結束。1945年8月18日,曾生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華南抗日縱隊司令”的名義,給日本南支派遣軍最高指揮官田中久一發出命令,令其投降。據不完全統計,東江縱隊對日偽軍作戰1400餘次,斃傷日偽軍6000餘人,俘虜、投誠約350 0餘人,繳獲各種槍6500餘支,各種炮25門。東江縱隊有2500餘名指戰員為國捐軀。

1952年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整編完畢

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經過43天的談判,簽署了《雙十協定》。中國共產黨同意讓出我黨領導的包括廣東在內的八個解放區,將八個解放區的軍隊逐步撤退到隴海路以北及蘇北、皖北的解放區。1946年3月17日,軍調3人小組在重慶簽訂了北撤協定,同意東江縱隊北撤2400人。

1947年8月1日,在山東渤海地區濱縣曹家橋,舉行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成立大會,司令員曾生,政治委員雷經天。在華東野戰軍首長的領導和指揮下,兩廣縱隊先後參加南麻、臨朐、諸城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在歷次戰役戰鬥中,出色地完成上級交給的戰鬥任務,受到華東野戰軍首長的表揚和嘉獎。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後,留在廣東的武裝人員,堅持隱蔽的武裝鬥爭。到1948年先後建立“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南支隊等部隊,擁有部隊15000餘人,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戰鬥,粉碎了國民黨在廣東的兩期“清剿”行動,為建立大塊鞏固的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1949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在惠州安墩宣告成立。粵贛湘邊縱隊成立後,作戰部隊已達12000多人,群眾團體和民主政權普遍建立。為迎接野戰軍南下作戰,創造十分有利的條件。

1949年10月8日,兩廣部隊進入和平地區。9日,曾生、林平部在龍川老隆會合。兩部會師後,即向指定地區推進。先後解放了河源、惠州、東莞、寶安以及番禺、順德珠三角一帶和沿海島嶼。1950年8月,萬山群島戰役結束。至此,廣東全境全部解放。1952年,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整編完畢,部隊番號隨之取消,從而完成了它光榮的歷史使命。

老兵回憶

梁榮輝:抗戰是一生中最難忘經歷

梁榮輝,1927年出生,惠州惠陽區淡水街道人,地道的客家人,如今住在惠州軍分區幹休所裏。雖已耄耋之年,但梁榮輝仍精神矍鑠,對當年的戰鬥事蹟記憶猶新。

1944年12月,梁老在惠陽新圩約場加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他說,惠陽、東莞、寶安一帶是東江縱隊活躍的地方,多年來與群眾關係密切,部隊作風深得民心,他們抗擊日軍、保家衛國的行動,也鼓舞著東江一帶人民。東江縱隊第二支隊當時有幾百人,相當於一個團。梁老剛開始被分配到民運隊,負責做群眾工作,向群眾宣傳抗日,發動群眾參軍。半年後,他轉到行政委員會當文化教員,給偵察員、通訊員、勤雜人員上課。在部隊裏,梁榮輝須參加訓練,學習持槍基本動作,利用有利地形射殺敵人。1945年臨近春節時,一小股日軍來到陳江,到處滋擾破壞,想通過鎮隆取道新圩,沒想到在鎮隆遭遇到東江縱隊的阻擊。這也是梁榮輝首次參與對日軍作戰,戰場就在鎮隆的太山下。

1946年6月,隨著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梁老到了北方參加解放戰爭。7月5日就到達山東省煙臺,受到當地人民群眾熱烈歡迎。群眾們打著彩旗橫幅,齊聲歡呼:“東江縱隊,勞苦功高!”紛紛上前把雞蛋、饅頭、蘋果塞到戰士們的挎包裏。梁老回憶,戰士們當時熱淚盈眶,振臂高呼“向山東人民學習!”“誓死保衛解放區!”

不久,梁老就被選送到華東軍政大學學習。一年多後,他被派到兩廣縱隊二團一營機炮連擔任副指導員,參加了著名的淮海戰役。1949年夏天,梁老再隨軍南下解放華南。時至今日,在他看來,抗戰是一生中最難忘的一段經歷。“國家能有今日的國富民強,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換來的。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後輩要珍惜。”

紅色遺址

東江縱隊紀念館文物193件

“我們是廣東人民的遊擊隊,我們是八路軍,新四軍的兄弟……”一首慷慨激昂的《東江縱隊之歌》縈繞在羅浮山東江縱隊紀念館,仿佛把大家帶回到那段戰火紛飛的年代。

“羅浮山東江縱隊紀念館是國家級抗戰遺址,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遊示範基地、國防教育基地、黨史研究基地。如今越來越多遊客選擇來到東江縱隊紀念館,重溫入黨誓詞,聆聽《東江縱隊之歌》,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據該館館長曾慶香介紹,館內文物的數量現是193件,東江縱隊紀念館自開館以來接待參觀遊客達2100萬人次,其中未成年人達630萬人次。

紀念館坐落在羅浮山風景名勝區朱明洞景區內,三面環山,前面是秀麗的白蓮湖,右側不遠處為東縱司令部舊址沖虛古觀和東縱司令部對外聯絡處朱明洞元帥樓,於2003年12月1日暨東縱成立60周年之際建成開館,“東江縱隊紀念館”館名為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葉選平題寫。

據資料顯示,紀念館總面積為5584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3300平方米。館內設4個展示廳及工作服務區,4個廳分別為“序幕廳”、“陳列廳”、“英烈廳”、“映視廳”,以及三條長60多米、寬3米的參觀走廊。

序幕廳的正面,是一幅大型彩色噴繪圖,它以東江為背景,磅礴的氣勢展示了東江縱隊的精神風貌。在序廳的中央是1945年8月的軍民大反攻形勢圖,序廳兩側牆上,鑲有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和《東江縱隊之歌》,表達了當年全民族抗戰的堅強意志。序幕廳裏面的兩側牆上,用紅底金字,展示中央6位領導人的題詞,這些題詞對東江縱隊給予高度評價。

陳列廳以大量的文獻資料、真實的歷史照片,以及珍貴的革命文物,全面反映東江縱隊、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的革命事蹟。陳列的文物主要是東縱戰士生活用具,以及繳獲敵人的武器,歷史照片約1000張。重要文物有東江縱隊《前進報》印刷機和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當年出示的佈告等。在展廳的另一側,鑲有6幅反映東江縱隊重要革命事件的油畫。

英烈廳刻寫5500多位烈士的英名。廳內還展示了10位英雄人物和5個英雄集體的光輝事蹟。

映視廳的設置,主要是播放十五集電視連續劇《東江縱隊》和歷史紀錄片《蘆溝橋事變》及東江縱隊文獻片《東江縱隊》,讓觀眾更形象地瞭解東江縱隊的戰鬥史跡和“七七”事變。除此之外,映視廳也是紅色課堂作為群眾接受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學習的場所。

曾慶香介紹,東江縱隊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在東江地區創建和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是開闢華南敵後戰場,堅持華南抗戰的主力部隊之一。東江縱隊紀念館是一座歷史豐碑,它記載了東江縱隊抗日救國的宏偉歷程,它煥發出的凜然正氣,將永遠激勵人們沿著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鎮館之寶

印製《前進報》的印刷機

在東江縱隊紀念館的史跡陳列展覽廳內,南都記者看到一臺用於印製《前進報》的珍貴印刷機,這檯曆盡千辛、近千公斤重的機器,雖然經歷六十餘年滄桑,在工作人員的精心保護下,機身仍然閃閃發亮。

據該館工作人員介紹,該印刷機是原《博羅日報》社長、進步人士陳潔通過多方募資,於1941年購得。1944年,日軍大掃蕩,《博羅日報》只能停印,陳潔等人將機器埋藏在博羅附城農民陳錦青家裏。幾個月後,東江縱隊司令部遷移到羅浮山,陳潔將印刷機的埋藏點告訴了東江縱隊。東江縱隊五支隊政治處主任韓繼元派十多名戰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硬是用扁擔將這部笨重的印刷機抬回,交給東江縱隊《前進報》社使用。

抗戰勝利後,東江縱隊北撤,無法把印刷機帶走,只好將其拆散埋在朝元洞附近。而報社工作人員廖榮因腿受傷不能跟部隊遷移,就以僧人身份隱居在朝元洞負責保護印刷機。1949年解放後,廖榮將此機運往惠陽印刷廠使用。1978年博羅縣文化局在原《前進報》隨軍記者鐘紫和廖榮的協助下,將這部機器收藏於縣博物館,後來在東江縱隊紀念館展出。

老區振興

打好發展三張牌: 養生牌、生態牌、紅色牌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博羅相關負責人表示,博羅“軟硬兼施”提升鄉村顏值氣質,走出一條特色鄉村振興之路。將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紅色旅遊,把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發揚好、繼承好,使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根植群眾心中。

紅色旅遊是傳承紅色文化的有效載體。博羅縣文體旅遊局副局長陳雪花表示,為了充分開發紅色旅遊資源,博羅縣還把開發紅色旅遊作為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抓手。其中,堅持把紅色旅遊開發與羅浮山旅遊整體開發聯繫起來,在主打養生牌、生態牌的同時,還因時因勢打出紅色牌,使紅色旅遊成為羅浮山風景名勝區的又一旅遊亮點。在推動“旅遊+文化”方面,圍繞龍華旭日村、觀背村、東江縱隊紀念館,打造古村落體驗遊、文化體驗遊、紅色旅遊等產品形態。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