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發展商業航天優勢得天獨厚

當天41個簽約落戶的項目,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總投資約1754億元。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孵化企業的商用微小衛星智能製造工廠,是最受關注的項目之一。

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集成電路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牽頭籌建)與廣州高新區管理委員會共同發起成立,新航天事業部是其中一個科研部門,以宇航相關器件的研發、設計為基礎,開展科研成果轉化。研究院副院長靳海澄介紹,商業航天是除了軍事航天和公共航天之外的戰略性新興航天產業,目前,全球很多國家都在以商業航天作為航天領域的一個戰略轉型。

「包括頻率資源、軌道資源,以及未來所產生的應用資源等,都是稀缺資源,因此,發展商業航天具有廣闊的前景。2019年,全球商業航天總產值是4238億美元,未來20年內,這個行業將實現數萬億美元產值,成為拉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

目前,北京、上海、重慶、煙台等國內多地,都在布局商業航天,搭建產業鏈。他告訴記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商業航天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包括人才優勢、智能製造優勢、政策優勢和應用場景優勢等。以廣州為例,當地大力支持商業航天發展,比如,明確支持花都區開展火箭測試,南沙重點為火箭組裝,而廣州開發區則重點支持衛星的製造和應用。

目前,衛星多是人工裝配,生產周期較長。圖為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參與研製的「黃埔一號」衛星。敖敏輝攝

可年產100顆商業衛星

據介紹,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在商業航天方面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終端衛星的芯片研發,二是低軌星座智能化解決方案,三是微小衛星的生產製造。

此次簽約項目,即是商用衛星的自動化生產工廠。靳海澄說,整個商業航天板塊,衛星的應用份額約佔75%,衛星製造約佔16%,其餘份額是一些相關產品。在衛星製造領域,要打破目前高成本、高附加值、長周期等瓶頸。

「衛星製造的周期是比較長的,大概平均約20個月,隨着全球商業航天的發展,對技術的迭代,產品成本的降低和時間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落地的衛星智能製造項目,作為科研攻關的成果,採取了全自動化的生產線,取代了原來人工裝配。一方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產品的標準化也大大提升。」靳海澄說,明年投產後,可年產100顆商業衛星。

原文鏈接:https://www.wenweipo.com/a/202106/30/AP60dbd3f3e4b08d3407ca0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