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東江縱隊:銘記史冊的秘密大營救
2021-06-13 00:50

【識港網訊】這是一場拯救了中國大量文化中流砥柱的運動,日軍侵略,香港淪陷,在港府飄揚的白色旗幟下,一場震撼史冊的營救行動展開了,史稱“秘密大營救”。

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會長尹素明向新華社記者講述東江縱隊香港大營救(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會長尹素明向新華社記者講述東江縱隊香港大營救(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這些被營救的都是文化界精英、愛國民主人士和國際戰士,如果被抓,將是中國的一大損失。所以當東江縱隊知道日本要進攻香港時,就按上級指示第一時間進行營救。”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會長尹素明說。

日軍張貼布告限令在港知名文化人士前去報到,否則“格殺勿論”﹔並公然在香港各大影院打出幻燈片,點名“請”梅蘭芳、蔡楚生等人到日軍佔領司令部半島酒店“會面”。

緊急關頭,中共中央領導人發出急電,指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的廖承志與廣東省、香港黨組織和部隊的負責人,要想盡辦法把他們搶救轉移。

這一歷史重任落到了東江縱隊前身——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肩上,其中包括1942年2月成立、由香港居民組成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

“我父親是當時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政委林平。他告訴我,淪陷時期,為躲避日軍搜捕,人們東躲西藏,想要把營救對象一一找來極為不易。為此,香港有關人員按名單,通過各種關系,先找到他們,再把他們轉移,然后再安排他們分批撤退,同時還要避開敵人搜捕。”尹素明說。

由於香港淪陷后物資匱乏,日軍大量驅趕在港居民回內地,造成無數難民。“游擊隊當時把要營救的人集中起來,混入難民中。”尹素明說,有些文化人看起來很斯文,游擊隊還專門把他們化妝成難民的樣子。

從茅盾寫作的《脫險雜記》中可以窺見當年那艱辛的“逃亡路”:1942年1月9日,茅盾夫婦等人被游擊隊帶到皇后大道東的臨時集中點,扮成難民模樣,通過日軍檢查站,在夜幕掩護下登上停靠在避風塘的駁船,與鄒韜奮等人會合。10日凌晨,他們分乘3艘小艇迅速沖向九龍,並在油麻地佐敦休息。11日和12日,他們經荃灣,到元朗十八鄉的適廬歇息一晚,再渡過深圳河。13日,他們一行抵達寶安游擊區的游擊隊臨時指揮所駐地白石龍,並見到了林平等游擊隊領導。

“當年大多被營救的人走的都是這條路線。”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說,還有何香凝等不方便長途跋涉的人走的是水路,也就是從港島坐小艇到九龍后,經西貢坐船到深圳。此外,還有的直接通過澳門到達游擊區。

在百多天時間裡,共有800多名滯留香港的文化界人士、愛國民主人士及其家屬在游擊隊戰士護送下,通過不同路線,順利逃離日軍魔掌,無一傷亡,無一被捕。

這一營救行動被茅盾稱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而鄒韜奮則題了“保衛祖國 為民先鋒”八個大字贊譽東江縱隊。

這一切,是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發動群眾,以周密的部署、無畏的精神、不屈的意志和巨大的犧牲促成的。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