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由內地著名演員、有「鐵三角」之稱的張國立、王剛、張鐵林聯袂演出、龍馬社出品的話劇《斷金》於5月16日至19日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
《斷金》出自內地知名編劇鄒靜之之手,經歷10年劇本打磨,易稿13次,去年在國家大劇院完成第100場演出後,本已打算「圓滿封箱」。惟在今年春夏之交,有機會首次登陸香港,對劇組及演員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重新啟程的《斷金》「加強版」引入多媒體元素,還為適應香港觀眾的觀看習慣製作了字幕並增加15分鐘的中場休息時間。張國立表示,最初工作人員說「台詞要和字幕吻合」,讓他覺得很奇怪,「後來香港的朋友告訴我『因為我們習慣看字幕』,這個區別讓我印象深刻。」
至於多出來的15分鐘中場休息,也是《斷金》前100場演出中從未有過的。王剛笑言,「過去我們一方面希望節奏緊湊,一方面還有點小心思,別中間一休息有觀眾覺得沒意思就走了,最後弄得人心裏很涼。」 不過,在港首演的效果給王剛吃下了「定心丸」,雖然首場演出的上半場「有點緊」,但下半場觀眾席還滿着,演員和觀眾的交流越來越多,很多地方觀眾的反饋比內地還要強烈,「那種感覺特別美好。」
「鐵三角」合體 「1+1+1>3」
張國立、王剛、張鐵林作為「鐵三角」組合被觀眾熟知,得益於《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作品的熱播,該劇在香港亦曾創下收視紀錄。合作超過20年的三人,在生活中其實脾氣、秉性、愛好各異,藝術上也常有不同觀點。在訪問現場亦是鬥嘴吵架,不亦樂乎。
但正如《斷金》中富小蓮的人生哲學「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三人之間從不會有世俗意義上的矛盾,合作中更是講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不斷發現彼此的閃光點,並把這種關係帶到舞台和熒屏上。王剛說,尤其是在《斷金》的合作中,每個人在台上展示自己的本事,合在一起,還真不是「1+1+1=3」,「最後的數值會比這個更大一些。」
香港絕非文化沙漠
此次《斷金》來港演出,是龍馬社去年落戶深圳坪山後一次重要的創新嘗試。張國立表示,這次演出讓他發現,香港觀眾對話劇藝術的熱愛、對劇情的感知力,是超乎他們意料之外的。這也讓大家看到「未來可以做得更好」的可能性。
張國立透露,龍馬社的《窩頭會館》《我愛桃花》《肖申克的救贖》和《椅子》都已經是較為成熟的作品,希望未來陸續可以到香港演出。在他看來,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整合概念,大家就應該一起把大灣區的文化做好,再從這裏走出去。
王剛則說,多少年前有人形容香港為「文化沙漠」,「起碼現在『沙漠』這兩字可不能隨便用。」香港的文化豐富性讓王剛讚嘆不已,北崑、河北梆子、山東柳子戲等小眾戲曲門類,在內地可能已經淡化了,但在香港還有人唱,「這些都足以讓我們這些內地文藝工作者好好去挖掘。」
側記: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斷金》的故事,由富小蓮(張國立飾)、魏青山(王剛飾)、貴寶(張鐵林飾)井台喝水搭伙做生意為起點,生意由一個小攤位發展為王府井最大的商舖「萬盛和」。然而這烈火烹油的日子卻逃不出「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命數。在橫跨60年的人世滄桑後,歸於「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的終局。
有趣的是,這樣關乎人性、命運的宏大題材下,處理卻是舉重若輕的。故事似乎有意淡化三位主角「兄弟情誼」的部分,讓他們的相遇看起來更像「命運安排的偶然」。而突出他們性格底色的分野,從而讓他們分崩離析的必然性貫穿始終。
於是,即便角色介紹裏寫富小蓮「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寫他對人情深義重;寫魏青山「心高氣盛,毫無情義可言」;寫貴寶「無心營生、性格單純」,觀眾卻大抵不會對他們產生任何非黑即白的價值判斷。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或許,《斷金》正是靠着這種對人性的冷峻觀察和客觀闡述,跨越了它誕生至今的七年歲月,讓內地和香港觀眾得以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