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M+宣布,全新專題展覽「山鳴水應」將於2024年2月3日(星期六)起於南展廳向公眾開放。展覽作品選自M+藏品系列,旨在探索在後工業時代日趨虛擬化的世界中山水與人類的複雜聯繫。展覽希望透過定期輪換展品,令作品之間能產生新的對話,並與博物館外的大自然與城市環境有新的交流聯繫。
負責人介紹展覽 圖:橙新聞
「山水」遠遠超越肉眼可見的風景,更構成中國哲學思想和詩意想像的文化底蘊,啟發了東亞上千年的水墨畫傳統。「山鳴水應」展覽受此文化底蘊啟發,又加以發揚,透過視覺藝術、流動影像、聲音和設計及建築範疇,重新想像我們與山水的關係,並探討不同類型和媒介之間的呼應,尋覓空間與時間、視覺與想像、短瞬經驗與恆久歷史的共鳴。
展覽將展出郭鴻蔚、靳埭強、劉慧德、安娜.曼迪耶塔、唐家偉、王無邪、徐冰、楊詰蒼和趙無極等藝術家的作品,呈現他們以山水為概念、主題和媒材,在藝術和思想層面加以詮釋演繹。此外,M+設計館藏中宮島達男的招牌LED裝置、以及劉窗、亞瑪.金華和阮純詩的大型錄像裝置,則喚起了當代城市和數碼世界的新山水。展覽亮點還包括一座雕塑花園,展出野口勇的鍍鋅鋼雕塑;亦有由王嘉佳因應場地而製作的互動裝置《山內之山》,觀眾的一舉一動可觸發雕塑的光影與聲音變化,讓觀眾感受與山水之間的對話。
《關係項──鏡之道》(2021/2024年)
展覽分為九大主題,展出近130件作品,主題分別為「擴闊經典」、「觀看的方式」、「宇宙觀」、「此岸彼岸」、「體驗時間」、「光與聲」、「介入自然」、「重新出發」和「通訊設備」。
負責人介紹展品《成為漣漪》:站在此作前,你會看見自己的倒影在鏡面布料上起伏蕩漾。隱藏在後的預設動力系統會在布料表面激起漣漪,並向下散發光芒,形成群山的剪影。透過融合山水的視覺元素和訊號的概念,藝術家郭城指出科技基礎建設乃深植於自然環境之中,而我們的形象和感知,亦因科技的傳播而不斷被重塑。 圖:橙新聞
「擴闊經典」區展示的作品從不同方面突破山水傳統的形式和內容:有的將古典構圖抽象化,或以暴力和性的暗示顛覆道德權威;有的則強調詩書畫之間的聯繫,或探索紙墨的材質特性。此處探討了動與靜、時間與空間、虛與實之間的互攝,是貫串整個展覽的主題。
遠看很像傳統山水畫的作品,近看卻發現動物的行為有點微妙……
山水喚起我們的感官經驗,並吸引我們注意其本質、形態和比例。「觀看的方式」 這部分的藝術家將自身的觀察融入創作過程,思考我們如何能從真實和比喻兩個層面來了解山水。萩原朔美透過時延電影觀察雲霧縈繞的山嶺,呈現虛與實之間的變化。顏磊以攝影效果重組傳統山水。王無邪和韋邦雨將自然界的規律轉化為紙墨間的抒情互動。粟津潔和陳光輝筆下色彩繽紛的抽象圖像,恍似河床和土地上的層理。
「宇宙觀」 部分的藝術家不僅將自然現象當成研究對象,也視之為科學和宇宙論體系的一部分。Tanatchai Bandasak的錄像捕捉了黃昏時分天空上猶如魔法般變化萬千的景象,光線中的色彩流轉,映照在一顆石頭上,閃爍着微光。郭鴻蔚的礦物水彩展示了他着迷於科學分類,以及這種分類手法與物質和審美的關係。靳埭強的畫作彷彿引用了「天圓地方」的概念,卻仍保留了具像的人物和壯闊的山脈。
山水蘊含着凡人對天地的崇敬。自古以來,在不同文化中,人們會藉着參與各種儀式,超脫日常經驗,並與靈界接觸。在「此岸彼岸」 中,李受俓的卷軸畫、張照堂的紀錄片和小谷元彥的能劇面具,直指傳統的宗教意象和儀式。無線電科學最初興起時,甚至有人研究將之用於通靈,由野口勇設計、造型分別猶如面具和耳朵的雙向對講機,保存了當時無線電這種神祕莫測的魔幻氣息。
在「體驗時間」 部分,山水為時間這個難以觸摸的現象賦予實質的形狀。薛子江與二人組合榮榮和映里的照片,同樣在永恆不變的山水中刻畫轉瞬即逝的人生。黃炳培的翻頁鐘提醒我們活在當下,我們經歷的時間由延綿不絕的「現在」組成;宮島達男的LED裝置則描繪了生死循環。里爾吉.迪拉瓦尼藉着一系列並置的版畫,探索感溫變色油墨的效果,這種油墨會隨着溫度在不同時間的變化而改變顏色。久門剛史的示意圖猜想宇宙成形的過程。洪樹群的錄像裝置循環播放兩個片段,左邊是看似一座山的雕塑,右邊則是午後斜陽下的海洋,藉此創造了穿梭時間的傳送門。
光線和聲音的不同佈局和呈現方式,能夠提升我們對山水的感知。在「光與聲」 ,阮純詩投影的光線,以及亞瑪.金華在不同螢幕交替敘述的寓言,均以蒐集得來的影像和聲音說故事,從而喚起個人經歷和神話故事。沿着走廊可找到倉俁史朗的燈具發出的淒美光芒、永井一正脫俗的平面設計,以及劉慧德形態詭異的陶瓷作品,將山水的想像延伸至超自然及宇宙的層面。這裏將以輪換方式展示不同展品,日後將展出許仲敏、哈桑.漢、張怡和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的創作。
《無聲的四十七日》
「介入自然」 的作品審視人類對自然不同形式的介入。安娜.曼迪耶塔以錄像記錄自己的身體在泥濘中留下的印痕。陳耀圻的紀錄片和謝南星的巨幅油畫,提醒我們的所作所為,為自然環境釀成長遠的後果。其他藝術家凸顯了有機與人造物質之間的相互影響。陳麗同和楊心廣同樣透過雕塑和拾得之物,探索物料生產和工藝技術。于吉的雕塑、趙無極的版畫和吉岡德仁的玻璃長凳,則濃縮了我們在感官上與身體上對自然的體驗。安齊重男為菅木志雄的抽象雕塑拍照,捕捉了物理力量達至平衡的畫面。
在「重新出發」區域,大家可以看到意想不到的與「山水」有關的作品:古典山水畫引人入勝之處,在於畫家透過筆墨留下其個體存在的痕跡,而這種直接且即興的表達,又與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相映成趣。同樣地,此展覽中的錄像裝置也各自體現不同的時間尺度,從地質形成、古代儀式,再到數碼經濟的流轉。這裏是展覽的終章,也是嶄新的開始──M+邀請觀眾重新察看周遭環境的山與水。當觀眾置身於香港的景色之中,可以感受維港的節奏和港島山脊的氣韻;觀眾也可以從天馬行空的角度去設想,香港的摩天大廈或許是不為人知的文明遺蹟,靜候人們去發現。
真實的石頭明明比錄像更有歷史,但反而是這些影像更有古舊感。 圖:橙新聞
第九部分名為「通訊設備」,因為從山與水開採而來的燃料和礦物,推進了工業科技,造就了收音機、電話、電腦等現代通訊設備的出現。這些設備透過隱而未見的網絡和頻率收發訊號。長久以來,人們借助訊號彼此通訊,或與神明溝通,正如今天的電子通訊系統亦是以編碼運行。這些編碼或會因其程式缺陷而受干擾,猶如數碼世界的鬼魅。今天,手提裝置成為我們嶄新的傳播媒體,每發送一條訊息,都會產生一個新的儀式。當觀眾發現這些通訊設備散佈在展覽之中,觀眾不妨想一想:無形的電訊網絡正覆蓋在現實遼闊的土地之上,在這樣的數碼時代中,山水有着甚麼意義?
上文提到的作品中,阮純詩的作品《無聲的四十七日》由Han Nefkens Foundation、森美術館、M+及新加坡美術館共同呈獻,而亞瑪.金華的作品《孔雀之墓》則由Sharjah Art Foundation及M+委約創作。
《孔雀之墓》
阮純詩的作品《無聲的四十七日》是一場擴延電影體驗,賦予全新的觀看和聆聽方式。阮純詩將聲音樣本與荷里活和越南電影中的自然風景片段交織在一起,凸顯在主流電影常作背景、閒角和替身的角色,並且插入引用自科幻小說的文字。此作品探索是否可能以聆聽來認識事物,這種方式不以人類為中心,反而更貼近大自然。作品以光與暗、聲音與寂靜的鮮明對比,搖撼越南後殖民時期根深柢固的權力關係。
阮純詩介紹作品
《孔雀之墓》則在七個螢幕來回播放一系列自然影像和寓言似的短篇故事,藉此深思死亡的旅程,以及死亡與生者的牽纏。此裝置將民間傳說、推想式小說和自傳等數種敘事結構交織在一起,並以出現於當代的暴力和鎮壓形式,重新討論遠古哲學。亞瑪.金華透過不同的剪接和演繹方式,以詩意的視角思考抗爭、和解及政治的新路向。
「山鳴水應」展覽為期兩年,將定期輪換展品,展出國際上重要的藝術家、建築師和流動影像創作者的作品。展覽配合一連串公眾節目以及M+戲院特別放映節目,將讓觀眾在展廳外親歷山水的想像和感染力。
自然石塊與加工後的石塊對比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指出這個嶄新展覽的意義所在:「『山鳴水應』展覽讓備受尊崇的中國山水傳統,與來自亞洲各地具實驗精神、跨領域藝術家的作品對話,體現出M+作為一間創新和具前瞻性的視覺文化博物館,致力為公眾帶來觀賞藝術的新方式。這個以山水為主題的展覽格局宏大,我很高興能夠藉它來展現M+豐富廣泛的藏品。」
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反思展覽主題的豐富內涵:「此展覽所選的作品,反映人類如何探索與科技和大自然建立新的關係,讓觀眾體驗沉浸式、科技和感官的景觀,重新詮釋既作為文化遺產又是藝術傳統的山水。這次展覽旨在促使觀眾思考大自然的重要性,以及在現今的後工業時代,人類在大自然中所處的位置。」
M+ CHANEL流動影像主策展人蘇筱琪則強調此展覽跨領域和實驗性的策展手法:「流動影像、雕塑、聲音和建築等當代藝術媒介的交織互映,為我們思考人類與自然世界之間的關係,開闢可能的新方向。展品定期輪換將不斷重塑展覽,猶如香港不斷變化的山水。」
持有標準門票的訪客可由2024年2月3日起參觀「山鳴水應」及其他位於博物館二樓的標準門票展覽,包括「M+希克藏品:別傳」、「物件.空間.互動」及「靉嘔:虹 虹 虹」。持特別展覽門票可參觀「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及M+所有展廳。展覽門票於M+網站、西九文化區網站、「西九文化區」應用程式、購票通、香港中國旅行社、飛豬旅行、Klook、KKday和攜程旅行公開發售。有關M+票務安排,可瀏覽M+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