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南極“企鵝”“北極熊”詩意棲居北緯22度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坤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1-04-19 15:23
在北緯22度的深圳,同時棲居著南極“企鵝”和“北極熊”兩大行業巨頭——騰訊和華強方特(深圳)。這兩家在深圳本土成長的企業,正是深圳創新創業、開放包容生態的生動體現。

【識港網訊】

深圳灣夜空中的燈光秀顯示了深圳對人才的渴望。
在深圳灣公園巡邏的5G無人駕駛警務車。
第22屆高交會上展示的移動協作機器人。本版供圖: 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周紅聲 劉羽潔

在北緯22度的深圳,同時棲居著南極“企鵝”和“北極熊”兩大行業巨頭——騰訊和華強方特(深圳)。這兩家在深圳本土成長的企業,正是深圳創新創業、開放包容生態的生動體現。

“創新驅動發展實際上是人才、技術、資金和政策等各種要素的一個組合。深圳其實很早就實現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但是還不夠,我們在很多方面還存在著’卡脖子’問題,我們要走一條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推動創新的種子在深圳良性發育、茁壯成長,就是要實現各種創新要素的優化組合。”

2018年1月14日,深圳市委六屆九次全會上提出構建“全過程的創新生態鏈”: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後又加入“人才支撐”,即以基礎研究突破引領技術創新,以產業需求牽引科技創新,以金融創新助推科技產業,通過政府有為帶動市場有效、促進企業有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實體經濟提供重要支撐。

創新驅動基礎先行

日前,中科院深圳先進院腦智能中心研究團隊製備自驅動柔性可穿戴神經刺激器,實現對神經可塑性的雙向調節,為阿爾茲海默病、藥物成癮等疾病治療提供新思路,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引來國內外學界關注。

深圳在腦科學領域成果頻出、跑出“加速度”,與近年來腦科學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佈局建設密不可分。

今年1月,隨著最後一塊頂板澆築完成,光明科學城啟動區項目順利實現主體結構全面封頂。在這裡,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平台兩個大科學裝置輪廓初現。按照計劃,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項目預計2023年完成裝置建設,包括腦解析模塊、腦編輯模塊、腦模擬模塊等內容。

深圳先進院腦所所長、深港腦院院長王立平表示,這個大科學裝置未來將建設成為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服務國內、國際,為腦認知、腦疾病、類腦智能與腦技術開發、基礎與應用轉化研究提供資源共享的設施群。該領域的國際高端人才和優質資源正加速往這裡匯聚。

不僅是腦模擬與腦解析、合成生物研究兩大裝置,材料基因組、空間引力波探測、空間​​環境與物質作用研究、精準醫學影像等大科學裝置也將陸續落戶光明科學城,在這片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大科學裝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和科技創新集群“一主兩副”的空間佈局。

目前,深圳已經將光明區確定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樞紐,重點聚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新材料,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在原始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根據《規劃》,光明科學城將建設世界級原始創新高地、打造未來產業核心競爭力、構建高效協同創新網絡、營造最具吸引力的創新生態環境、建設智慧人文宜居科學城。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除了光明科學城,規劃建設中的還有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這也是深圳爭取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大國重器”落戶的重要平台支撐。

近年來,深圳堅持創新驅動、基礎先行,全面部署和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頒布《深圳市關於加強基礎研究的實施辦法》,在科學問題、科研環境、學術平台、高端人才和國際化等五個方面提出23條舉措,成體系支持基礎研究。

在這個五環生態鏈上,基礎研究是第一環,是在更高層次上構建全市科技創新體系的“總機關”。

精準發力突破“大中小卡”難題

日前,深圳創新企業雲天勵飛在第九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展示的自研芯片、推理加速卡、模組等拳頭產品,引來業界關注。

在 AI 芯片領域,雲天勵飛是國內少數自主研發芯片並已實現流片、量產及市場化銷售的公司之一。其芯片獲得2020 年“吳文俊人工智能專項獎芯片項目一等獎”,成為自研自產“中國芯”的標杆企業。

關鍵核心技術買不來、討不來,在期待更多突破之前,只有靠我們自己攻下來。

記者採訪時發現,很多產業的“卡脖子”環節可能就是一個小小的核心零部件,而這個零部件被“卡”的原因除了有技術門檻外,更有市場的因素在其中。

“對於這樣的小器件,技術門檻高、市場有限、投入周期長等原因,應用層企業第一選擇是在全球市場購買質優價廉的零部件,而不是花大成本自研自產,這個是基本邏輯。但是現在的國際形勢下,這個邏輯行不通了。”有業內人士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頂層佈局和支持尤為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目前,深圳正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深圳路徑,聚焦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件產品等核心關鍵元器件,對標國際一流和進口產品技術規格及性能指標,採取“賽馬式資助競爭機制”“一技一策”“一企一策”“鍊式佈局”等組織方式,開展產學研用協同攻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合攻關,努力實現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從跟跑、並跑向領跑轉變。

去年,深圳出台《深圳市技術攻關專項管理辦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技術攻關專項體系,以企業為主體實施梯度攻關計劃,支持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承擔技術攻關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項目、戰略性項目,精準突破“大卡”“中卡”“小卡”難題。

產業化道路更“通暢”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溫江濤教授最近多次來到深圳。據了解,溫江濤團隊致力於開展超高清計算視覺(5G+8K)與可動態重構芯片架構研究工作,研發世界領先的認知驅動的可動態重構感知一體計算視覺處理器(VPU),在關鍵指標上有顛覆性優勢,具有國際競爭力,目前已引進到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進行產業化工作。

記者了解到,深研院支持團隊規範、迅速地完成知識產權轉移相關手續流程,並在深研院內設立研發中心,同步成立產業化公司,並由力合科創投資,形成有深研院特色的“研發中心+產業化公司”孵化模式。同時,深研院和力合科創為項目對接政府、大企業、行業協會等產業資源,推動技術以最快速度走向市場。目前,團隊已高水平完成包括國慶70週年閱兵、全國“兩會”在內的多項國內國際大型活動的“5G+8K”高清直播任務,未來還將為北京冬奧會直播提供關鍵的技術支持。

像溫江濤團隊來深圳做產業化的例子很多,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全球前沿科技成果選擇來深圳轉化,“深圳是一個非常適合孵化科技成果的城市”。

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認為,深圳最獨特的價值就是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的優勢,實現全過程的創新生態連接。

科技成果產業化,是科創領域的“最後一公里”。如何更好地打通這“最後一公里”?市科創委主任梁永生表示有四個關鍵節點:“好的成果,通暢的道路,優質的服務,有效的激勵。”

除此之外,深圳積極探索一系列創新成果產業化機制,如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轉化”機制,賦予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建立寬容免責機制等。

今年2月,市政府出台《深圳市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若干措施》,通過整合現有零散支持政策,並針對問題提出一攬子38條創新舉措,其中新增26條,實施質量成果“創新工程”、成果產業化“暢通工程”、成果產業化“支撐工程”、成果產業化機制“保障工程”等4大工程和15項計劃,構建促進成果產業化的全方位、全過程、全領域完備體系。

讓創新人才“名利雙收”

在人才、技術、資金、政策的創新“四駕馬車”中,科技金融是不可缺少的變量之一。

創新始於科技,成於金融。資金是科技企業培育發展壯大的關鍵變量,特別是對於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而言,在發展過程中需投入大量資金開展研發,影響更甚。

回看過去30-40年,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進入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幾乎沒有一家不是由風險投資投出來的。因此,深圳不斷厚植科技企業發展壯大的金融沃土,全面撬動各類資本支持科技創新。

對中小微科技企業,深圳出台了《深圳市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貸款貼息貼保項目管理辦法》,升級實施貸款貼息貼保計劃,擴大合作銀行範圍,目前已累計對中小微科技型企業予以1.4億元貼息支持。

深圳設立全國首支50億元規模的天使投資引導基金,並於2020年增資至百億規模,在全球範圍內遴選優質天使投資機構、創投機構,建立出資額度“動態調整機制”“賽馬機制”。目前,該基金已累計投資165個天使項目,覆蓋新材料、醫療器械、智能製造、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助力深圳打造中國矽谷。

在商業銀行領域,深圳已有29家銀行設立或明確專門部門統籌科技金融發展,12家銀行設立科技特色支行41家。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在整個創新驅動、在科技發展方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是各項研究的主體,是全鏈條創新生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在深圳科創圈中,很多科技創新型公司的創始人或團隊中都有海歸博士。

比如鯤雲科技來自帝國理工的數據流AI芯片團隊、雲天勵飛擁有國內頂尖的ASIP矢量處理器芯片設計團隊、奧比中光聚集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博士後、青銅劍擁有劍橋大學和清華大學博士團隊……

隨著深圳產業結構升級,科技創新能級攀升,人才對創新生態全鏈條的支撐作用也日益明顯,使深圳對高端海歸人才產生越來越大的吸引力。在海歸投遞城市中,深圳躋身全國前三。

深圳為何會有如此魅力?這些“大牛”們說,深圳是電子信息產業重鎮,擁有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能夠幫助他們的產品快速推向市場,完成落地。其次,深圳吸引全球的高端人才,也擁有大量的工程技術人才,在這裡不愁找不到“幫手”,另外,深圳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政策“雨林”,對創新人才具有虹吸效應。

目前,深圳全市人才總量超過600萬人。其中全職院士54人,高層次人才總數近1.8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15萬人。

深圳不僅大力吸引人才、打造世界一流服務保障體系,也不斷強化人才精神激勵。深圳先後製定出台了《關於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深圳市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管理辦法》等政策措施,實施“鵬城英才計劃”, 成立人才創新創業投資基金,率先設立“人才日”,建成人才公園,成立國有全資的人才集團,舉辦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並打造便於國際人才智力交流合作的專門機構——深圳國際人才交流中心,匯聚全球頂尖智力資源和創新要素。

央媒看深圳:

面對外部環境劇烈震盪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深圳展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底氣。在一線城市中,深圳經濟去年率先呈“V”形復甦。為此,新華社等央媒發表多篇文章分析報導。

深圳在交通、警務、城市管理、電力、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智慧工廠、智慧園區等20個5G重點應用示範場景持續推進,5G基站、覆蓋及用戶佔比排名全國前列,在5G等產業快速發展帶動下,“深圳製造”正強勢恢復。

另一方面,深圳全力推進大科學裝置等建設,提升創新能級,持續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比如,成立3年多來,鵬城實驗室發展迅速,已有各類在崗人員過千人,院士30多位。

深圳加大力度招才引智也引起央媒關注。今年初,《人民日報海外版》整版刊登相關報導評論,焦點關注鵬城人才戰略。

報導提出,在什麼地方,南極“企鵝”和“北極熊”能和諧定居?答案是深圳。

報導寫道,“在這裡,有北緯22度的陽光,‘企鵝’和‘北極熊’同時定居於此。”在深圳宣傳片“深圳腳步”視頻裡,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企鵝”和“北極熊”,分別是騰訊和華強方特(深圳)的吉祥物,這兩家企業都是在深圳本土成長起來的。而這一“奇觀”,正是深圳創新創業、開放包容生態的生動體現。

報導指出,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深圳堅持人才工作的核心是站在人才視角上去考慮,而不是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目的是讓人才能夠體會到有效率、有尊嚴、有溫度的獲得感,這才是“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文化。從政策引才,到環境、文化引才,深圳敞開懷抱,促進人才“宜聚”“宜居”。

★GDP增長

在“十三五”期間,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1.84萬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2.77萬億元,年均增長7.1%。

★新興產業:

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持續擴大,2020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到10272.72億元,增加值佔地區GDP比重達到37.1%,佔比水平全國領先。 “十三五”以來,深圳已發展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策源地和標杆城市。

★研發投入:

深圳研發經費投入從2015年到2019年年均增長16.0%,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202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預計達4.94%。

★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實現新跨越。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鵬城國家實驗室落地深圳,光明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設。 2020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02萬件,是2015年的1.5倍,居世界前列。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突破1.86萬家,是“十二五”末期的3倍,在全國城市排名第二位,產值超百億元和超千億元的優勢龍頭企業分別達44家和7家。

★創新載體:

截至2021年3月底,累計建設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2743家,其中國家部委級129家,省級962家。

原文鏈接:http://sztqb.sznews.com/PC/layout/202104/19/node_A04.html#content_1019473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