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
牛年伊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和廣泛好評。節目僅播出《尚書》《天工開物》兩期,全網熱搜就有近60個,視頻播放量超過2.5億次,節目相關話題閱讀量超11億次。
無獨有偶,深圳博物館曾在過去幾年中推出《傳承之道——深圳博物館館藏經部古籍善本展》《傳承之道——深圳博物館館藏史部古籍善本(上)(下)展》。相對於其他文物,鑑賞古籍善本的知識門檻要求更高。如何才讓這些傳承文明的故紙煥發時代新生,古籍藏家、榮競文脈館館長黃潔認為,《典籍裡的中國》開了一個好頭,“古籍活化”任重而道遠。
經典文化的通俗化解讀
說起古籍,給人印像是“佶屈聱牙、晦澀難懂”,因其內容冷僻、艱深、晦澀,似乎只局限於研究考據者的文化圈子中,但這個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卻在年輕人居多的互聯網上掀起巨大聲浪,在線下漸成學習風尚。
那麼,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據悉,《典籍裡的中國》是在《故事裡的中國》基礎上升級打造的又一檔文化節目。主創團隊融合“戲劇+影視+文化訪談”的手法,在一部典籍、一個人物、一條主線的嚴謹構架體系裡,創新設計出歷史空間和現實空間,用時空對話營造“故事講述場”。節目中,“當代讀書人”撒貝寧以典籍為舟,帶領觀眾暢遊華夏文明之長河:今人穿越到古代,看先賢如何燃萬古之明燈;古人穿越到當下,看後世如何傳千年之經義。這檔節目以強烈的儀式感、厚重感和時尚感,重新定義了“歷史穿越”,涵養著堅守初心、向新而行的精神力量。
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盛小雲認為,傳統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找到正確的思路和方法,優秀傳統文化就會更好地走近大眾、走近青年。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典籍裡的中國》《經典詠流傳》,這些欄目都非常受老百姓的歡迎,而且吸引了大批青年觀眾。我覺得這就是讓我們傳統文化走近了人民、走近了百姓。一定要把傳統文化包裝、策劃之後推到廣大人民群眾面前。可能你看一部《尚書》,你會看不懂,看了文言文覺得枯燥乏味。如果說像《典籍裡的中國》這樣地去導賞、導讀,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就把我們傳統文化、傳統遺產通俗化了。”
節目火了線下古籍展要“跟上”
深圳博物館館長葉楊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他告訴記者,不少老一輩學者,家中書房都是汗牛充棟,一屋子的線裝典籍。但是老先生離世之後,這些線裝典籍的命運往往是廢品回收站。因為子女未能傳承其業,所以這些藏書命運堪憂。古籍藏家、榮競文脈館館長黃潔正是憂慮於這些典籍的命運,開始私人出資收藏。 “但僅僅收藏還不夠,把典籍放入庫房,暗無天日,不見陽光,最終它們還是會被世人遺忘。”黃潔說。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老一輩學者的痛,讓人警醒。但是,如果典籍高懸在像牙塔,塵封在藏書館,即便散落在教科書中,卻沒有人自覺賡續文脈香火,那不是隨著歲月流逝而丟掉根和魂嗎?葉楊認為,《典籍裡的中國》是探索傳統典籍當代化傳播的一次有益嘗試。
《典籍裡的中國》火了。葉楊表示,線下展覽也要跟上。據悉,深圳博物館通過社會捐贈獲得一大批珍貴的古籍善本後,曾先後策劃舉辦過三個古籍善本展。分別是,《傳承之道——深圳博物館館藏經部古籍善本展》《傳承之道——深圳博物館館藏史部古籍善本(上)展》《傳承之道——深圳博物館館藏史部古籍善本(下)展》。據悉,目前深博館藏古籍2萬餘冊,“傳承之道”將依照“經史子集”的分類,作為一個系列展覽持續下去。
深圳博物館工作人員洪斌表示,未來在“傳承之道古籍善本系列展”中,深博策展團隊還計劃引入“身份視角”串聯展品,而非單純的時間線,賦予觀者虛擬身份,在展廳場景空間中感受古籍背後的故事。清華大學圖書館古籍部主任劉薔對深博的展覽表示讚許,她同時建議,未來的古籍展可以多開闢一個單元講述古籍之美。 “我們應該如何欣賞古籍?普通老百姓進館看展,可以引導他們去欣賞古籍的版本、印刷、裝幀、藏書章等等。”葉楊表示,弘揚傳統文化,守護文化根脈,需要社會形成合力。 《典籍裡的中國》火了,古籍善本展覽也熱鬧起來。然而這些都是手段,而吸引大家靜下心來,翻看、閱讀典籍,走進傳統文化才是目的。
原文鏈接:http://sztqb.sznews.com/PC/layout/202103/15/node_A12.html#content_100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