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圓明園一塊石頭背後的輝煌
來源:橙新聞    2020-12-10 20:52
關於傳說中的「萬園之園」的過去與輝煌,你究竟知道多少呢?

【識港網訊】2020年是圓明園罹難160年。

從1860年(咸豐十年)被毀到2020年這160年間,圓明園歷經了從萬園之園到遺址再到廢墟,從皇家園林到老百姓居住的村落再到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巨大變遷。這其中的諸多歷史細節一直以來並不為人所熟知,也沒有太多的文字記錄。

圓明園作為清王朝建造經營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皇家苑囿,擁有眾多的文物收藏,清朝皇帝幾乎把最珍貴的文物和典籍都收藏在圓明園內。

除了著名的大水法遺跡之外,關於傳說中的「萬園之園」的過去與輝煌,你究竟知道多少呢?

美國攝影師1915年前後拍攝的大水法遺址  圖:香港商務

令人歎為觀止的無與倫比的傑作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郊,坐落在海淀掛甲屯以北,南距暢春園里許。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後改萬春園)組成,統稱圓明園。圓明三園中,圓明園居西,長春園居東,綺春園居於南側,三園緊相毗連,平面呈倒「品」字形。東西通寬2620米,南北最長處為1880米,外周長1.1萬米,佔地面積350公頃(35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 萬平方米,與紫禁城的建築面積相當。

1950年代初空拍的圓明三園。此時的圓明三園格局還基本完好,包括九州清晏、福海、含經堂、西洋樓在內的很多景區輪廓還很清晰。在隨後的時間裏,大多數景區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圖:香港商務

圓明三園中最早建成的是圓明園,它始建於清康熙中期,當時只是康熙皇帝賞給皇四子胤禛的一處花園,有御賜「圓明園」匾額,康熙四十六年(1707)才初具規模,面積不過20公頃。

胤禛即位後,自雍正三年(1725)起,不斷興建、擴充,圓明園逐漸成為面積達到200餘公頃的離宮型皇家園林。到乾隆九年(1744)最終形成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

在圓明園大體竣工之後,乾隆皇帝繼續大興土木,先於乾隆十年至十六年(1745-1751)建成長春園,後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將傅恒父子舊園併入,定名綺春園。此時,便連同圓明園在內形成了「圓明三園」。因為長春園和綺春園為圓明園的附園,所以將圓明園做為三園的總稱。

1950年代初空拍的圓明園及其北部村落。今日北京繁華的「上地開發區」當時還只是很普通的農村。   圖:香港商務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圓明三園」是道光朝之後的叫法,在乾隆朝,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加上有陸路相通的熙春園和春熙院,統稱「圓明五園」,總佔地面積超過450公頃,宮牆長約1.5萬米,同屬圓明園總管大臣管轄。

直到嘉慶七年(1802)和道光二年(1822),嘉慶、道光二帝先後將春熙院和熙春園賜與固倫莊靜公主和惇親王綿愷,「五園」才縮減為「三園」。而嘉、道二帝將春熙院和熙春園賜給宗親,其實也是為了集中財力對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加以修繕添建。

從雍正三年(1725)到咸豐十年(1860),圓明園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代皇帝135年的苦心經營,終於建成了一座人間仙境。

中國攝影師賴阿芳於1879年拍攝的廓然大公殿,是目前已知拍攝年代最早的圓明園未毀木構建築照片,現藏於美國康奈爾大學圖書館。  圖:香港商務

園中知名景群一百多處,不僅移植江南和北方眾多名園勝景,還將西洋建築很好地融入東方園林之中,乾隆皇帝稱之為「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以踰此。」其盛名甚至傳到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和「東方凡爾賽宮」。

法國大文豪雨果對圓明園曾有這樣的評價:「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心馳神往的,如同月光城堡一樣的建築。是一個令人歎為觀止的無與倫比的傑作。」

人們常說:「希臘有帕特農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東方有夏宮(圓明園)。」

布萊克1915年站在線法山上拍攝的線法山西門。遠處可望見觀水法、海晏堂、大水法、遠瀛觀。  圖:香港商務

 

美國人克拉倫斯·尤金·雷尼諾恩(Clarence Eugene Le Munyon)1902年左右拍攝的養雀籠全景。因為是全景,拍攝時間又較早,可以看到諧奇趣蓄水樓和迷宮小蓄水樓等建築。  圖:香港商務

 

法國人阿爾費德·杜帖特(Alfred Dutertre)1909年拍攝的正覺寺,拍攝地點位於正覺寺山門西南角。從照片上來看,正覺寺雖然經歷了1860年和1900年兩次浩劫,但仍然保存完好。山門和鼓樓如故,山門前的石橋仍存。   圖:香港商務

歷史在照片中

在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後的100年間,不斷有人來到遺址上旅遊探幽,他們中的一些人還攜帶當時最先進的照相設備拍攝遺址,留下寶貴的影像資料。這些照片對研究圓明園的建築、植物以及流散文物的判定都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目前已知最早到圓明園遺址上拍照的是德國人恩斯特·奧爾末(Ernst Ohlmer),他於1873年來到西洋樓遊覽,留下13張珍貴的老照片。此時的西洋樓景區雖已遭到破壞,但主體建築依舊保存完好。

恩斯特·奧爾末(Ernst Ohlmer)1873年拍攝的諧奇趣全景。此時諧奇趣主樓雖未完全坍塌,卻已荒廢,遊廊和八角樓亭損毀較為嚴重,海棠形噴水池似乎已經淤塞,長滿了雜草。  圖:香港商務

 

奧爾末1873年拍攝的諧奇趣主樓南面,拍攝位置較前一張(上图)更近。由照片可見,主樓的屋頂已經坍塌,但建築主體受損並不嚴重,券口的雕花裝飾和樓梯欄杆基本完好。在照片中還可以看到一位西方人正站在二樓平台入口處。  圖:香港商務

僅僅過了三年,當英國人托馬斯·查爾德(thomas child)和法國人泰奧菲勒·皮瑞(A Théophile Piry)來到西洋樓拍照時,這裏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如諧奇趣前後樓梯上的扶手、大水法上方的琉璃構件、遠瀛觀上的西洋花紋構件已經遺失。

查爾德1877年初秋第一次來諧奇趣時,從東南方向拍攝的主樓照片。  圖:香港商務
皮瑞1877年第二次拍攝的諧奇趣主樓北側及樓梯。從兩張照片可以看出主樓北側已經被破壞得很嚴重了,三層幾乎已經無存,二層的三個拱門僅剩下兩個,中間的拱門已經完全損毀。樓梯下方的精美磚雕也已經開始遺失。  圖:香港商務

幾年後,法國人羅伯特·德·賽瑪耶伯爵(Comte Robert de Semallé ,中文名謝滿祿)來到西洋樓拍照時,諧奇趣的三層主體結構已經無存。由此可知,諧奇趣建築在1900年以前就已遭到破壞,這一情況從未見諸任何文字記載,從而直接改變了以往認為到1900年「庚子事變」西洋樓才遭到大規模破壞的觀點。

謝滿祿1882年前後拍攝的諧奇趣主樓全景。此時的諧奇趣已經遭到嚴重破壞,原本三層的主樓被拆得僅剩下不到一層半,東西兩座八角樓亭也被拆毀。其整體結構毀於1900年以前。  圖:香港商務

珍貴畫面,首次面世

2020年剛剛新鮮出爐的《圓明園舊影》一書中,有兩組重要的照片屬於首次公布:

其一是謝滿祿在1882年前後拍攝的圓明園木構建築未毀前的照片。

其中包括了圓明園順木天、北遠山村、魚躍鳶飛、舍衛城、濂溪樂處、匯芳書院(斷橋殘雪石橋)、鴻慈永祜、魁星樓;長春園宮門、海岳開襟、法慧寺多寶琉璃塔等建築群。

謝滿祿1882年前後拍攝的海嶽開襟  圖:香港商務

這組照片對於圓明園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它打破了以往圓明園之中式木構建築群僅停留在文獻記載或畫作中的傳統呈現方式,讓人們得以一睹皇家園林應有的氣派與典範。

其二,首次公布綺春園正覺寺文殊亭內文殊菩薩全景照片。

在此前,只發現文殊菩薩坐騎的舊照,並未發現全身像。這張照片的發現彌補了學術的空白,對研究、復原正覺寺文殊亭有至關重要的參考價值。

1920年代拍攝的文殊亭内景。亭内的文殊菩薩騎青獅之像,總高三丈;左右立二童,左為獅奴,右方為韋陀,皆高八尺。文殊菩薩像及其背光均為木質包金,獅與二童均五彩撥金,下承漢白玉石台。此照片為僅存的四張正覺寺山門以內的照片之一,可驗證史料記載準確無誤。  圖:香港商務

值得一提的是,《圓明園舊影》還收錄並首次展示了謝滿祿拍攝的海晏堂獸首的珍貴照片, 1882年前後,謝滿祿購買到十二獸首中的鼠、牛、虎、兔、龍、馬、豬等七個,但在運輸回國過程中豬首、兔首、鼠首被竊遺失,只有牛首、虎首、馬首及龍首被帶回法國。謝滿祿給它們分別拍攝照片,其中龍首形象是首次被發現,這批照片對研究圓明園獸首當年的流散過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謝滿祿和他的朋友們與龍首合影  圖:香港商務
清末,一些西方人在海晏堂北面聚餐時的合影。  圖:香港商務
《圓明園舊影》 作者:劉陽 出版社:香港商務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44988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