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新冠肺炎疫情讓世界上大部分投資機構和政府措手不及,在歐美地區確診數字仍然高企。同時,疫情亦令不少投資者及金融機構重新審視其投資資產是否具可持續性,各國在推動可持續投資明顯有所加快。今年第3季,亞洲可持續基金錄得破紀錄87億美元(約674.4億港元)的資金淨流入。
根據晨星最新數據顯示,第3季亞洲可持續基金資產規模達251億美元,按季上升75%。當中來自日本的可持續基金資產規模增長最高,按季上升1.6倍,至於香港,雖然第3季未有新增可持續基金,但是基金資產規模仍上升9%,反映資金加速流入相關基金。晨星歐洲、中東、非洲地區及亞太區可持續研究主管Hortense Bioy指出,投資者持續對環境、社會、企業管治(ESG)議題感興趣,尤其在疫情後有所增加,加上新基金的推出,均推動了可持續基金的資金流入。
日本上季推13基金冠亞洲
Bioy表示,日本於第3季推出13隻新可持續基金,為亞洲之冠,新成立的基金往往帶動資金流入,該季度錄得70億美元淨流入。其中今年7月推出的AMOne Global ESG High Quality Growth Equity Fund,單季吸納55億美元的資金流入,投資者對該基金的興趣超出了AM One資產管理公司的預期,相信全球ESG投資的趨勢,已經引起了日本投資者的關注。
金融業攜手非牟利組織
疫情還讓投資者開始重視如何應對日後氣候變化對金融業的影響。施羅德投資首席投資組合經理Simon Webber表示,未來再次出現大流行的新病毒始終會發生,因此不會再視提前準備是浪費資源,及不具備實際的投資效益。目前,金融市場從中汲取了經驗,對氣候變化措施進行分析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並影響當中的資產價格。例如,一些企業如不能達至經濟無碳化,價格很可能會進一步調整,以反映惡劣氣候事故所帶來的風險。相反,低排放經濟的投資得以加快,市場便有可能降低風險溢價。
Webber表示,現時資產管理機構投資在可再生能源、電氣化運輸工具、提升能源效率及其存儲技術等氣候解決方案領域上,都出現顯著增長,相關的股票、債券、基建、綠色債券等的資金流入亦愈來愈多。
以往金融業及非牟利組織(NGO)沒有多少交集,甚至有時處於敵視狀態,但現時對於氣候變化的影響,站在同一陣線上。早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環境投資服務亞洲公司合作,推出「氣候影響亞洲基金」,目標規模為5億美元,將投資在為應對氣候危機帶來正面影響的主要亞洲上市公司,以追求可持續的長期回報。當中WWF為基金擔任環境顧問。
原文鏈接:http://www.takungpao.com.hk/finance/236132/2020/1203/527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