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作為第二十一屆深圳讀書月重點主題活動,由本報承辦的“40年,奮鬥在特區”深圳讀書月華聯演講秀昨晚在深圳圖書館5樓報告廳圓滿落幕,文化學者胡野秋、登山探險家張梁、歷史學者孫霄、科幻作家王諾諾和美國人類學家馬立安帶領讀者深度“閱讀”並重新发現深圳這座城市。
這場新型知識分享真人秀是本屆深圳讀書月“獻禮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5項特別策劃之一,由深圳讀書月組委會辦公室、深圳報業集團主辦,深圳商報社承辦,深圳商報《文化廣場》、深圳商報可視化實驗室執行,華聯城市中心、恒大集團深圳公司協辦,深圳圖書館提供特別支持。
深圳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曹宇代表深圳讀書月組委會出席活動並致辭。深圳市史志辦二級巡視員、方志館館長黃玲,深圳市委辦公廳一級調研員唐桂生等領導、嘉賓蒞臨現場。演講秀由深圳報業集團黨組成員、深圳商報總編輯丁時照主持。
5位演講嘉賓分別貢獻了20分鐘的高質量脫口秀,整場演出持續2個小時。這不僅是一場耗費體力的演出,更是一場殺死腦細胞的博弈,許多到場的觀眾都大呼過癮,稱腦子至少要調換5個頻道,方能跟上節奏。
“深二代”科幻作家王諾諾的講題是《給深圳寫一篇科幻小說》。她分享了自己給深圳開的兩個科幻“腦洞”,結合自己在深圳成長的經歷,講述為什麽想給深圳寫一篇科幻小說。
文化學者胡野秋的講題是《從“沙漠”到“海洋”》。“文化沙漠”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外界對深圳的誤讀,而“文化海洋”是在深圳生活了27年的胡野秋對深圳文化的定義。他通過自己人生故事的幾個橫斷面,來串起整個深圳文化的嬗變。
美國人類學家馬立安的講題是《流》。“流”是馬立安眼中的深圳,她認為深圳文化地理的特點是“以世界的變遷為故鄉”。馬立安1995年來到深圳做人類學研究,在這個城市一住就是20多年。她在深圳的故事是一個縮影,讓我們看到深圳高度國際化的一面,也看到旁觀者眼中的移民之都。
歷史學者孫霄是中英街博物館創館館長,他的講題是《我的中英街故事》。中英街是近代深圳歷史的一個縮影,也是深圳改革開放歷史一個重要的樣本。當晚,孫霄通過數個小故事,帶領觀眾一起打撈中英街的歷史記憶。
登山探險家張梁的講題是《我不是天生的登山家》。從一個普通的銀行職員成為“14+7+2”中國第一人、世界第二人,張梁的人生故事是個傳奇。當晚,他分享了自己是如何跨越夢想,用登山實現人生的救贖。
該演講秀自11月2日開啟觀眾報名通道以後,引起多方熱切關注,報名人數突破600人超出場地可容納人數。昨晚來到現場的觀眾,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占了大多數,有極客、文青,也有創業者、資深商業談判專家、教師,更有一位觀眾專門從上海來聽演講。他們都對演講秀這種新型知識分享形式大呼過癮。“深圳特區40年和我們每個人相關,我們要在別人的故事里,回望自己的來路和初心。”一位從北京回到深圳的創業者告訴記者,5位嘉賓的故事對他震動很大,他要站在深圳經濟特區新40年的門檻上,展望未來的目標和方向。
5位嘉賓演講的獨立視頻也將在本月陸續上線,深圳商報&讀創將及時報道。
原文鏈接:http://szsb.sznews.com/PC/layout/202011/12/node_A01.html#content_946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