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時間的見證:專注地只做一件事
來源:橙新聞    2020-06-30 11:46
即使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經過不斷重複做,到最後都會變成一件事情。

【識港網訊】台灣作家王文興,深深地觸動了又一山人的心。

二〇一一年,由台灣文化人陳傳興成立的文化組織「行人文化實驗室」推出了《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冀望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將台灣戰後最重要的文學家向大眾推廣。在香港開幕的時候,又一山人亦前往支持,當時首演的電影是關於王文興的《尋找背海的人》。電影播映完畢,又一山人深感:這實在是太有感染力了!

圖:《他們在島嶼寫作:尋找背海的人》

到底王文興是一個怎樣的人?

他是很慢的人,很慢很慢的人。出生於一九三九年的他,是國家文藝獎得主,寫作至今已經超過五十年,然而只出版過《十五篇小說》、《家變》和《背海的人》三部著作,《家變》花了六年時間完成,《背海的人》更花上逾二十五年,與導演林靖傑合作的電影《尋找背海的人》,二人花了五年時間商討及拍攝。在今天講求即食、時間就是金錢的時代,這相當不可思議。

一本小說花逾二十五年時間完成,令人不禁詫異:為甚麼一本書可以寫那麼久?

以慢見稱的王文興,曾經說過:「對於感興趣的事物,我可以一直看下去、做下去。」在文字的世界裡,他要透過文字構築一幅華美的畫作,一首精緻的音樂,只要有一句話寫錯了,畫作、音樂的結構就會被破壞,被破壞了,自然不成形狀,所以必須嚴謹。

讀他的《背海的人》,有人認為晦澀難明,讀得一頭霧水,但只要大聲朗讀,讀通了文章的抑揚頓挫,意思自然而然的豁然明晰,這是他把小說當成樂譜來寫的緣故:「每個字是音符,停頓的部份便是休止符。」

每天,他只寫三十個字,運氣好的話,能寫五十個。他家裡有一間小書房,只有一張桌子,導演安排了一架攝錄機,讓他晚上寫作時,只要按着快門便可自拍。攝錄機拍得他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用筆像打樁機般敲在桌面畫紙上,因為他要靠這個動作不斷發出聲音來刺激腦袋思維,日復如是。

看到他的手稿,密密麻麻的字,像抽象畫一樣,寫了又改,音節不順的,要改,用詞不準確的,也要改,意象不到位的,改。他是創新另類,也是專注於生命的過程。專注的意義在於對眼前的事物、資訊有所判斷,文學家對每個文字的意思都要深入明瞭,才能判別好壞,發掘到當中的寶藏。但其實作為普通人,都需要專注於每個字的含義,仔細思考,將深藏的意思讀出來,才不至於人云亦云,照單全收。

圖:《他們在島嶼寫作:尋找背海的人》

專注與累積,是發掘意義的不二法門。

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因為快才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快才能收穫更多經濟效益,快才值得被讚許。很多人,對意義沒有追求,只求快手完成事情,日子得過且過也好。所以,對王文興,又一山人讚嘆不已。為甚麼一個人可以孜孜不倦地持續逾二十五年只做一件事?

「我看完電影,下意識就覺得,年輕人一定要認識這個人!王文興所帶來的不只是工作的態度,也是做人的態度,一定要從生活中介入推廣這種精神。」他看到王文興的手稿像抽象畫般美,便想到製作一件王文興的衣服。

又一山人作為「例外」的藝術顧問十多年,他想到立即致電予「例外」服裝創始人毛繼鴻,說希望將王文興的手稿,呈現在其設計的衣服上,讓大家在生活中看到他、談論他。最後,得到王老師的同意,經過近一年的推進,終於成事,推出了「時間的見證」男裝系列。又一山人更特地在王文興很喜歡的一處地方——宜蘭南方澳海灘拍攝了一輯相片,王文興亦專程來到廣州「方所」書店演講,配合展覽、服裝、手稿及一比一模擬書室,這系列還在台上走了一轉貓步展示。又一山人期望藉着服裝製造話題,讓社會大眾去了解背後的訊息。

大家說要快,又一山人偏要說慢。不是因為反叛,而是因為歷史、文化及社會價值,快要被科技沖刷得一乾二淨。「無論是精神性、文化歷史性,社會所有角力或者大家參與的互相推動,也是需要沉澱及思考,不是由快衍生的,意識快不會去到那種狀態。這就是我說的背道而馳,愈享受那種快,就愈遠離這種觀念;愈背道而馳,退一步慢下來,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年月的沉澱後,你才會有那些東西。」

圖:《他們在島嶼寫作:尋找背海的人》

他接着說:「大家都很享受即時的溝通,但是其帶來的負面會更加大。當甚麼都是快的時候,是不是放棄了慢?慢是不是沒有優點?大家以為是這樣,所以潛意識甚麼都要快,大家都不再計劃長遠的將來,工作只為了今天,三年後不知會怎樣。其實,誰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洗禮才可以一步一步向前。但大家都拒絕去談,文化歷史不再被重視,消費、潮流、炒作,過眼雲煙,所有事情都來得片面與單薄。」

他在二〇一九年於沙田文化博物館的展覽,決定以「時間」作為題材。其中他會展出一件習作《塵歸塵》,是將一塊畫布連同金屬物料埋在泥土下發酵,用時間及大自然去完成這批畫作,這正正就是土歸土。另外,關於我的攝影部份,說實話大概十個系列就可以完成,可是這些在大家心中的最終的「作品」,背後到底是甚麼?又因何導致其出現?又一山人在展覽會從過去四十年他拍攝的近二十萬張相片中,挑選一萬張作為其習作的鋪墊。「大家常常將目光放在創作人的結果,卻從不關心創作人的生命歷程,我着重的是過程和投入,我想讓大家看到我的攝影日常,如果沒有這過去十多萬次的體驗,我的經驗及視野不會達到現在這般。」

圖:Unsplash

在今天,速食成為了主流選擇,兩天前朋友的臉書內容已變成舊聞,不再需要處理。碎片式的脈絡,彷彿事情已經不再累積。「重點不在結果,當你不斷去問同一問題,不斷探索、觀察及思考,會促使你去慢慢落實。而在你不斷做的過程中,就會有了累積及沉澱,然後轉化成個人內在的價值觀,而又衍生到另一個因緣上。那不是為了任何結果而去做,就像學打太極,你不是為了有一天會可能被搶劫要自衛而練習,反而要問,你想建立一個怎樣的人?」

不同時間維度的過程,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重點在於人們是否能夠有意識持續地投入到過程中,即使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經過不斷重複做,到最後都會變成一件事情。「當大家放膽去投資,將自己也賭上,時間會證明一切。可是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情操及氣量去面對時間這個環節?不要覺得三年內做不到就放棄,三十年,又如何呢?」

 

時間

過去相對未來

關鍵是當下

 

時間

慢相對快

沒勝負

向前走 是快 是探索

往後看 是慢 是靈感所在

圖:Unsplash

時間

倒退相對超越

重心是沉澱

 

時間不會跑輸時間

時間不會超越時間

時間與時間同步

時間會留住時間

時間應承傳時間

 

——————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囉囉唆唆——六十年 想過 寫過 聽過 說過的》

《囉囉唆唆——六十年 想過 寫過 聽過 說過的》

作者:又一山人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橙新聞: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6/30/010153705.shtml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