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李銀河:年輕人為什麼不想生孩子了?
來源:香港商報    2020-06-11 12:11
社會學家、性學家李銀河:女人有權利決定自己生不生育,生几個孩子,以及用什麼樣的方式生孩子。無論是現在就生,還是將來再生;單身時生,還是結婚后再生。

【識港網訊】近期,女性生育話題頻上熱搜,從人大代表建議“禁止單身女性凍卵”,到網友在楊麗萍社交賬號下留言“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

這一系列事件反映出兩個現象:一是,國人生育願望在下降;二是,個人(尤其是女性)的生育權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具有“多子多福”傳統的當代中國人不再有強烈的生育願望?個人的生育自主權應該在多大程度上獲得尊重?以及單身女性的生育權要如何保障?

我們聽聽社會學家、性學家李銀河怎麼說。

李銀河

今天我們來講一下計劃生育的历史和丁克家庭的問題,討論一下生育制度和生育觀念的變化,最后還會涉及現在的年輕人選擇不生育是不是自私的表現這一比較現實的問題。

  01 生育制度與生育文化

我們先從历史的維度上講講生育制度和生育文化。總的來說,我把中國在生育問題上的文化變遷分成三個階段,就是古代、現代和當代。

在古代,我國基本上是一個鼓勵生育的文化,尤其是在先民社會,生存的物質環境非常艱苦,人的死亡率極高,那個時候人均預期壽命也就三四十年,人生七十古來稀嘛。如果不大量地生孩子來補充族群,那就有可能滅種。當時的人有這種切近的危機意識。

比如越王勾踐時代的越國,當時就有鼓勵生育的措施:如果一家生了男孩,獎兩壺酒、一條狗;生了女孩,獎兩壺酒、一頭豬;要是生了三胎,官府會給這個家庭派乳母,帮你養孩子。這都是鼓勵生育的措施。當時的人們為什麼鼓勵生育呢?一是害怕種群、部落的整體滅絕;二是越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希望國家人丁興旺,變成一個人口規模比較大的國家。

在現代,生育制度是隨着人口狀況的改變而調整的。由于中國古代的生育文化是鼓勵所有人拼命生,結果導致了人口爆炸,我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有一些知識精英開始呼籲計劃生育了,例如馬寅初、邵力子等人。馬寅初還專門寫了一本《新人口論》,是借鑒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发展而來的。《人口論》的一個主要論點是:糧食是以算術的級數增長的,而人口是以几何的級數增長,所以當人和糧食的比例不相匹配時,就會发生戰亂和饑荒,人口過多問題的最終解決辦法就是饑荒和戰爭這樣的災難性事件。

他們呼籲了很長時間,到20世紀70年代,這個想法才進入決策層,然后全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計劃生育最嚴的時候,就是要求城市每家生一個孩子,農村每家生兩個孩子。由于計劃生育與傳統的家庭價值和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念反差太大,一時間被人們稱為天下第一難。

大家當年都看過小品《超生游擊隊》,就是宋丹丹演的那個。夫妻倆生了几個孩子,這個叫吐魯番,那個叫海南島,都是各地的地名。因為到處都在搞計劃生育,孩子生不下來,就到處游擊去生孩子,這種人以“超生游擊隊”聞名于世。

小品《超生游擊隊》

從這些事例上都可以看出來計劃生育的實施有多難,因為它跟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鼓勵生育的文化完全相反,與深入人心的生育觀念和家庭價值发生了很大的沖突,與人們根深蒂固的傳宗接代、多子多福、害怕絕種的想法完全相反。

  02 丁克家族的涌現:不生孩子是自私嗎?

再看當代中國,大家突然发現,在計劃生育搞了四十年之后,國人真的開始不想生孩子了,有的人在這個新鮮事面前變得驚慌失措,甚至都提出來要鼓勵生育了。2011年,全國普遍實施雙獨二孩政策,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第二胎了。觀察了一段時間,原來擔心人口反彈得太厲害,后來发現沒怎麼反彈,又在2013年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就是夫妻雙方有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就可以生二胎。看了看還沒有反彈,就在2015年之后全面放開二孩了。放開以后,符合生二孩條件的人里真正生了二胎的只有三成,每年新出生嬰兒數仍在下降。

目前丁克家庭大量涌現,有的人選擇不生孩子了。從這一現象的大量出現能夠看出,國人的生育觀念真的開始轉變了。

所謂丁克,就是Double incomes no kids的縮寫DINK的諧音,意思是夫妻雙方都有收入沒有孩子。社會學中正規的術語叫自願不育,近些年中國竟然出現了一群自願不育的人。對自願不育的人群我專門做過調查,調查了他們的生存狀況以及選擇自願不育生活模式的原因。

他們當中的多數人都提到,他們選擇自願不育的原因是:如果生孩子,我的生活水平可能降低,生活負擔加重,責任要加重,養不起孩子。生孩子養孩子的成本是這群人選擇自願不育的第一個原因。

還有人提到了怕孩子把感情分走這個原因。夫妻倆感情特別好,就想要二人世界,不想再來一個第三者,怕生了孩子以后,夫妻就把感情都轉移到孩子身上了。這是第二個原因。

有的人提出的理由是,如果我生孩子,總得給孩子一個體面的生活,如果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體面的生活的話,我就寧肯不生。這是第三個原因。

比較意外的一個理由是,在我調查的這些自願不育者當中,几乎每個人都提到中國人口過多的問題。這是我原來沒有想到的。他們說,中國已經有這麼多人口了,我既然不能為國家多做點兒什麼貢獻,我就少給它生一個孩子吧。確實有好多自願不育者是很真誠地這樣想的。對自願不育樣本的分析顯示,他們所屬的社會階層是比較高的,教育程度也是比較高的,差不多都是干部、知識分子這種人。這種從減少人口角度出发的考慮是第四個原因。

我認為從文化轉型的意義上看,自願不育更深刻的原因是個人主義的理念增加,家庭主義的理念下降。現在有些年輕人一方面不想生孩子,一方面又很愧疚,陷入內心矛盾之中。不生育的選擇確實带有個人本位和個人主義的色彩,但是難道說做這樣的選擇就一定是自私嗎?個人主義並不等于自私自利,個人主義只不過是以個人為中心安排自己的生活,比較注重個人的生活質量,只不過是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重心不同的選擇罷了,談不上自私自利。傳統價值觀總是要把生育責任、傳宗接代、家庭價值擺在首位,並不比個人主義更不自私。這些選擇自願不育的人只不過就是更多地關注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個人對自己生命的享用而已,並不是自私。

從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與資源的匹配度來看,不一定人口越多越好。我很理解很多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不想生孩子的想法,我認為這完全是他們的個人自由,是他們對自己人生價值的選擇,應該聽認他們的選擇,不要責備他們自私,或者認為他們這樣選擇就是不負責任,就是不願意為國家的人口增長做貢獻,做犧牲。

我覺得在目前的中國鼓勵生育是非常奇怪的想法。中國已經到了不缺人口的時代,如果說有些年輕人選擇自願不育的生活方式的話,他們不但不是在傷害社會,不但不是在傷害自己,而且應當說是為社會做出了正面貢獻的。

  03 生育率是由社會性別平等水平決定的?

這個問題首先是生育權的問題。生育權包括生還是不生、生几個孩子的決定權。 這些決定應該由夫妻共同做出,這就是他們的生育權利。國際人口會議很早就提出,“女性控制自己生育的能力是她們享受其他權利的重要基礎”。

我希望大家能認真了解女性生育權利的問題,意識到它是一項重要的權利。我會從社會現狀出发,看看目前的生育政策到底有沒有充分地實現女性的生育權利。另外,我會分析一些社會事件,看看女性在生育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如生育方式的選擇、未婚生育等等,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中國近四十年來一直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最近由于國人的生育意願確實下降了,人口接近了高峰拐點,國家已經全面放開二孩了。

全面放開二孩以后,我看到一位學者提出建議,每個人在結婚生育第一胎以后,在工資里按月扣除一筆錢,扣到他生育二孩的時候才能夠使用。如果一直沒生二孩,這筆錢就一直不能動,要到退休的時候再返還給你。這個建議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因為人們的心理落差太大了:原來是不許生二孩的,突然間又必須生二孩,如果不生就要遭受懲罰性措施的懲罰。一個女人生不生孩子,生几個孩子,這應該是由她來決定的。 在國家計劃生育的時候,人們把自己生育權利的一部分讓渡給了國家。現在反過來說你必須生二孩,這種說法還是不符合人的願望和自由意志。 鬧到后來,計生委不得不出來撇清說,這並不是計生委的意思,而是個別學者自己的建議。

網上很多人就像這位學者一樣,似乎對中國人口的減少憂心忡忡,我覺得他們的擔憂並不理性。 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不一定就是越大越好,咱們為什麼非得爭當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呢?從資源、國土面積和人口的比例來看,美國跟咱們的國土面積差不多,他們的人口才3.3億,是我們近14億人口的零頭;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几乎是我們的兩倍,人口才1.4億,是中國的十分之一。

有的人似乎一聽說人口下行拐點要到來了就驚慌失措。這種恐慌只不過是出于害怕絕種的原始恐懼。而當今中國並沒有絕種的問題,只有人口爆炸的問題。我在一篇小說里打了個比喻,這恐懼感就像有一個大塊頭,老在做一個噩夢,夢到自己是個小矮子,可是他的塊頭真是夠大的了。你已經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與資源匹配的人口不一定是越多越好,沒準我們的人口規模降低到10億,或者是5億,或者是3.3億(美國),與我們的國土和資源是更加匹配的。

國家鼓勵生育,甚至懲罰不生育、少生育,一般不會带來生育率的實質性變化。 我記得比拉里——他是牛津大學的人口學教授——有一個觀點,就是生育率回升的一個基本因素是,社會中的性別平等水平日漸提高。這是什麼道理呢?如果能消除就業中對女性的歧視,不因你生育就不給你就業機會,就能夠打消一些女性對生育的顧慮。這一立論的證據是:歐洲的生育率整體是比較低的,而由于法國性別更加平等,他們的生育率高于歐洲的整體水平。

女人在生育的過程中也會碰到一些問題,涉及她們的生育權甚至生命權。比如在難產的危急情況下,在大人和孩子只能保一個的情況下,是保大人還是保孩子?男權思想特別重的家人竟然會做出保孩子不保大人的選擇,他們的邏輯是把孩子視為我家的骨血,所以要保孩子,大人死就死了。我覺得這個邏輯實在是太驚人了,絕對不正當,因為如果選擇保大人,孩子將來還可以有,保孩子就要放棄母親的生命。母親是一個已經活在世上的人,怎麼可以不保護她的生命呢?保大人還是保孩子的問題居然能夠被提出來,就證明男權的習俗是多麼忽視婦女的權利、蔑視婦女的生命。

還有一個問題是生育方式,比如說是順產還是剖腹產,這個也應當由女人來決定 ,因為受苦吃痛的是她。我們都知道那個慘烈的悲劇性事件,有一個女人臨產時疼得要命,可是她的婆婆不知為什麼就是不許她剖腹產。我們在視頻上看到這個女人給她婆婆下跪,要求剖腹產,不能順產,順產太疼了,可婆婆就是不同意。她憑什麼不同意?難道就因為據說順產可能對孩子有一點點好處,更健康一點兒,長得更周正一點兒,就應當讓母親做出那麼大的犧牲?這個孕婦后來就跳樓了。

  04 凍卵:單身女性的生育權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單身女人的生育權問題。數年前,吉林省有個大學女教师,她不想結婚,只想要個孩子,她就想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當時這事鬧到計生委,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吉林省計生委最后批準了她的申請,但是國家計生委不願這種情況擴散,主要的考慮可能是怕計劃生育失控,如果未婚的女性都可以生育,計劃生育就沒法搞了。

在這個事件发生之后,我提過一個建議:計劃生育是要搞的,但是計劃生育的單位能不能從一對夫婦改變為一個女人,與其規定一對夫婦可以生几個孩子,不如規定一個女人可以生几個孩子,這樣就既不影響計劃生育的實施,又解決了不想結婚但想生育的人的問題。

有一次我碰上徐靜蕾,跟她聊了聊她在國外凍卵的事情。她是暫時不想生,但是想把她的卵子保留在生命的巅峰期,所以她在國外凍卵。因為國內明確地規定,不允許給沒結婚的女人做凍卵或實施其他生育輔助技術,如人工授精。這個更沒道理,比不批準單身女人生育更沒道理。

徐靜蕾談凍卵

選擇凍卵這種生育輔助手段的女人,她有可能將來還會結婚,她想留下自己生命力最旺盛時期的卵子,為什麼不可以?不允許給沒結婚的女人做凍卵這樣的規定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侵害了女性的生育權。希望相關部門和制定政策的人,要正視女性的生育權問題。女人有權利決定自己生不生育,生几個孩子,以及用什麼樣的方式生孩子。無論是現在就生,還是將來再生;單身時生,還是結婚后再生,這些選擇都屬于應當得到保障的女性生育權的范疇。

责任编辑:marvin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