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喜歡吳冠中作品的藝術愛好者,近日又可以到香港藝術館一飽眼福了。「從糞筐到餐車——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展」第二期展覽已換上新一批精彩展品,於5月22日起開放予公眾參觀,展出至7月5日。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6/1-750x500.jpg)
兩期展覽共從館藏和私人收藏中精選合共100多項經典代表作,以回顧吳冠中逾半世紀中西融和的藝術歷程,這次展覽的作品共有61件。
極少有展覽名中會出現「糞」這樣的不雅字眼,這次的展覽為何反其道而行之?香港藝術館首席研究員(至樂樓及吳冠中藏品)司徒元傑介紹稱,60、70年代,吳冠中被下放到農村,由於沒有足夠的畫具,他只好在小木板上繪畫,並以農家拾牛糞用的糞筐作畫箱和畫架,更被同學戲稱為「糞筐畫家」,這是藝術家故事中不可迴避的經歷,也代表了其早年經歷之曲折。
為呼應主題,香港藝術館特意借來吳冠中下放農村時期繪畫用的糞筐展出(已經過全面消毒),觀眾還可在展覽中看到吳冠中使用過的畫箱,從一篇斑駁的調色板上想像藝術家將之調和的模樣。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6/2-750x500.jpg)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6/3-750x500.jpg)
「餐車」的故事應該大家早已不陌生:2002年,吳冠中於香港藝術館首次(亦是唯一一次)作公開寫生示範,冒雨描繪維港景色,為了方便活動,更不欲在作畫時虛張聲勢,老藝術家在一張簡陋的餐車上作畫,而當時的作品——《維港寫生》也在這次的展覽中展出,此外還有餐車的仿製品。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6/4-750x500.jpg)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6/5-750x500.jpg)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6/6-750x500.jpg)
司徒元傑分享稱,藝術館最早邀請吳冠中寫生時,老先生拒絕了,因為「討厭作秀」,其後館方勸說稱,想透過這次寫生,讓香港有志於繪畫的年輕人一睹大師繪畫的風采,希望能起到教育作用,而打動老先生的,正是「教育」二字。
展覽中設有根據這一幕製作的銅像,如果你留心觀察,會發現銅像中,吳冠中手中握的並非畫筆,而是小刀。雕塑家認為,以刀取代畫筆,更能凸顯力度,畫出風骨。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6/7-750x500.jpg)
第二期展覽中有這樣幾幅作品:它們於吳冠中老先生過世當天捐贈給館方,當晚,吳冠中便離開人世。其中之一是創作於2001年,體現吳冠中晚年抽象畫風的《朱顏未改》。這是老先生長期掛於家中、最後保留的一幅作品,他特意囑咐家人把它取下,贈予香港藝術館。而他曾說,「我濃抹重彩,一味顯示朱顏未改、或朱顏不改,一廂情願。」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6/8-750x500.jpg)
這次展覽以繪畫作品加吳冠中金句的方式展示,以《拋了年華》為例,這幅描繪殘荷的作品強調荷塘中大塊小塊葉片之交錯,曲線直線穿插之繁雜,連倒影也被包圍進葉叢中,表現「寧折毋屈」的態度,而畫作上方配以金句「樹老根出,荷老枝折,寧折毋屈,不惜年華」,予人高山仰止之感。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6/10-800x396.jpg)
展覽中展出了吳冠中具有多樣風格的繪畫作品。《墻上姻緣》以虛實結合的方式,把樹影和藤的互動想像成一段美好姻緣:「墻上樹影墻上藤,虛虛實實締姻緣」。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6/9-750x500.jpg)
絕筆作品《巢》同樣由吳冠中於2010年6月25日逝世前一刻捐贈予藝術館,作品亂中有序的線條結構,流露出「歸程何處?」的心境,與掛在左側的《長城(自研丹青)》的「山舞銀蛇」形成鮮明對比。司徒元傑認為,《長城(自研丹青)》令人想起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而吳冠中的不少晚年作品則是小品式,讓人聯想到獨奏的小提琴。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6/11-750x500.jpg)
創作於1960年的《海南島香茅加工廠》背後的故事令人心酸:吳冠中因為聽不懂當地人說的粵語,錯過了「有很多蚊子」的提示,先是被咬得渾身紅腫,其後又帶著畫坐了兩日兩夜的硬座回家,而為了讓畫在擁擠的車廂中有地方可待且不被損壞,他把座位讓給畫,自己足足站了兩日兩夜,兩腳都腫了。「可以說這些畫是拿命搏出來的」,司徒元傑說。
童趣清新畫風的這張《英國鄉村民居(二)》應該較少被提及,而這幅畫作今年年底也會送至歐洲的美術館展出。
此外,還有頗具盛名的一系列作品,如《魯迅故鄉》、《水巷》、《漢柏》、《春如線》,以及夢幻打卡位「富士山下櫻花色」等。
如果想了解更多繪畫背後的故事,香港藝術館與香港電台聯合製作的6集藝術教育紀錄片《走進吳冠中的江南》(剪輯版)會於展場播放。紀錄片以館藏的吳冠中江南作品為基礎,跟隨他當年在江南寫生的足跡,並詳述其美學觀念與創作特色。
與「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展」於香港藝術館同期舉辦的,還有「眾樂樂──至樂樓藏品選」的第二期展覽。
至樂樓藏品是香港的重要中國古書畫收藏。藏品主人何耀光(1907-2006)以「至樂樓」命名其書齋。2018年,何氏家族將這批為數達350多件的藏品慷慨無私捐贈予香港藝術館,館方設立「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館」長期展出藏品。「眾樂樂──至樂樓藏品選」為首個相關展覽,分兩期展出由明朝至20世紀的書畫作品,重點介紹至樂樓的藏品特色。
第二期的展覽中,播放「至樂拾趣──中國書畫藝術欣賞」動畫,以深入淺出、活潑簡明的動畫短片介紹至樂樓的藏品,藉以提高欣賞中國書畫的樂趣。而香港郵政5月21日發行的特別郵票系列「香港館藏選粹──至樂樓藏品選」,所選藏品的其中4件,即唐寅《桃花菴》、陸治《采芝圖》、陳字《山水人物雜冊》和石濤《寫黃研旅詩意冊》,亦在展覽中展出。
原文链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5/29/010150806.shtml
![](../../../../images/user.png)
![](../../../../images/m01.png)
![](../../../../images/m02.png)
![](../../../../images/m03.png)
![](../../../../images/m04.png)
![](../../../../images/m05.png)
![](../../../../images/m06.png)
![](../../../../images/m07.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