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南海之濱,一塊過去貧窮落後的粵東“經濟窪地”,經歷體制機制調整成為深圳“飛地”。如今,“飛地”起飛,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東部名片。
今年前3季度經濟增長25.2%,全球征集方案推進建設,爭創幸福城區標桿……自去年12月16日掛牌以來,深汕特別合作區正不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短短一年中迸發創新能量,在廣東架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深汕橋梁”。
“飛地”起飛 區域協調3.0版
深圳向東60公裏,約1小時車程便來到深汕特別合作區。這裏塔吊林立,一派熱火朝天。
生產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產品的深圳顯控公司董事長宋斌,對未來發展信心滿滿。“公司10月正式搬過來,名字都不用改,在這裏擴大了生產空間,預計今年產值2億元,3年有信心超過10億元。”他說。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3季度深汕特別合作區經濟增長25.2%。合作區已供地產業項目76個,計劃總投資370億元,達產後預計年產值683億元、達產年稅收58億元。
10多年前,這裏還是粵東的“經濟窪地”。深汕合作區地處革命老區,經濟底子薄,發展滯後。2008年,作為粵東西北與珠三角協調發展的一個抓手,這裏設立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以帶動粵東加快發展。
經歷幾番體制機制調整,2017年9月21日,廣東省委省政府正式確認深汕特別合作區納入深圳市“10+1”區管理體系,並於2018年12月16日正式掛牌。深汕特別合作區成了深圳的一個區。
公安分局、供電局等機構掛牌成立,深汕法院、檢察院獲批復成立,海關、邊檢等駐合作區機構和編制配備工作有序推進……如今,這裏“深圳味兒”越來越濃。
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書記產耀東說,變臨時性、援助性的合作體制為長效性、可持續的管理體制,是從過去的直接給錢給物到合作建立產業園區,再到合作建設一座城市,是為區域協調發展探新路的3.0版本,也為深圳帶來更大產業騰挪空間,為創新城市堅守實體經濟、建設高質量發展先行示範區提供新支撐。
全球引智 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深汕特別合作區南臨1152平方公里的海灣,擁有天然的溫泉、濕地,清澈的河流……這裏山、水、林、田、海一應俱全,如何在綠水青山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地在規劃設計時便全球引智,面向全球征集50平方公裏中心區城市設計方案,最終加拿大USI城市設計團隊提交的“共生綠都”方案勝出。
來到深汕灣,面朝大海,產業“花開”。規劃面積13.5平方公裏的機器人小鎮雛形初現。今年5月,三寶創新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落戶這裏。在11月舉行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三寶展出的機器人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
“深汕特別合作區所具備的‘深圳基因’‘創新種子’和交通區位優勢,讓我們對這裏的發展前景充滿期待。”三寶創新總經理林綠德說。
騰訊雲計算中心、華潤新一代數據中心、萬澤航空發動機特種材料生產基地……如今,電子設備及電子產品製造、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集群已在深汕特別合作區加速聚集。
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主任黃偉平說,我們以“創新引領發展、實幹再造新城”為發展理念,在產業生態布局上,一方面承接深圳溢出的產業資源,一方面堅持走產城融合、產城並進的發展之路,重點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做好企業服務,打造優質營商環境。
民生優先 爭創幸福城區標桿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提出,深圳的戰略定位之一是民生幸福標桿,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
新起點上起步的深汕特別合作區,從一開始就走民生優先之路。
今年6月6日,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北大深圳醫院深汕門診部正式揭牌啟用。一名重癥患者,通過直升機,40分鐘即可送抵北大深圳醫院本部的手術室。
深汕門診部從立項、規劃到封頂,僅用了不到100天時間,在深汕復刻了“深圳速度”。
在不久的將來,占地約10萬平方米的北大深圳醫院深汕院區將建成,可提供床位800張。
城市建設,教育先行。孩子的上學不是問題,讓很多幹部、企業家、外地來的年輕人可以安心在這裏工作。深汕高級中學(南山外國語學校深汕高中部)已啟動建設,深圳百合外國語學校深汕學校等正開展前期工作,深耕村公辦幼兒園已完成封頂,預計年內竣工並交付使用。
站在深圳市民中心附近的蓮花山山頂廣場遠眺,高樓林立、市容繁華。在100多公裏外的深汕特別合作區,也有一座蓮花山,那裏將布局生態康養小鎮。
產耀東說,深汕要建設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相匹配的高品質生活環境,打造育才引才留才的溫馨港灣和生活福地,不斷增強市民群眾有溫度、可感受、可擁抱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