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網約車立法終落地 港府宜在監管與創新間求平衡
作者:马飛   來源:識港網    2025-10-22 10:30

香港特區政府於2025年10月15日通過《2025年道路交通(修訂)(網約車服務)條例草案》,標誌着香港終於建立起針對網約車的成文監管框架——這是回應多年爭議、嘗試把新興點對點出行服務納入法制軌道的重要一步。政府強調,此舉可提升乘客安全、規範市場秩序,並預告條例將刊憲,由附屬法例細化配套措施,首批持牌平台預期於明年下半年或第四季開始營運。

然而,細讀條例條文可見,制度設計在準入與監管上相當嚴格,呈現明顯的「門檻化」傾向:其一,平台、車輛、司機三方均須分別領取牌照或許可證;其二,對司機設有年齡、駕齡及無不良紀錄等硬性條件(例如年滿21歲、持私家車牌至少一年、近五年無嚴重交通罪行),並須通過考核與培訓;其三,車輛須符合車齡、保險及「人車綁定」規定(登記車主需親自駕駛);其四,運輸署在發牌時可審查公司經驗、財力及投資計劃,並可設定車輛配額;其五,違例經營者或平台可面臨高額罰款甚至刑責。此等設計雖旨在保障安全與行業穩定,但在實際執行上,無疑對新入行者及平台的彈性運作構成掣肘。

若與內地的相關法規相比,差異更為鮮明。內地自2016年實施《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由中央統一框架、地方細化執行。整體而言,大陸同樣要求平台、車輛、駕駛員「三證齊全」,但在操作層面更具彈性:多數城市允許企業以公司名義註冊車隊、委託司機經營,並透過數據接入監管平台掌握運行情況。駕駛員雖須具備一定駕齡(一般三年)及通過資格考試,但地方可根據實際情況放寬居住或車源條件。這種「統一標準 + 地方化執行」的制度設計,使監管與市場活力之間形成相對平衡。

反觀香港,此次條例在「人車綁定」、平台發牌審查、車輛配額等方面均屬高強度管制。此舉固然可減低士的業界的反彈、穩住既有利益格局,但同時也可能抬高合規成本,限制平台靈活調度與規模化運作。若再加上嚴格的駕齡要求與「車主須親駕」條文,實際上將縮減可投入運力的司機數量,使高峰時段叫車難、叫車貴的問題仍難根治。

要讓網約車制度真正發揮公共服務與市場創新的雙重功能,港府宜在監管與彈性之間尋找平衡。首先,「人車綁定」可作為過渡性安排,待市場穩定後應開放公司車隊或授權經營模式,並以更嚴謹責任制度保障安全。其次,平台審查應聚焦於乘客保障與資料透明,而非過度審核財務細節。最後,應設立動態調整機制與資料公開平台,讓車輛配額、票價及服務品質均能反映市場實際。若能借鑒內地「技術監管、分級管理」經驗,同時維護香港高標準安全與法律保障,方能兼顧創新與秩序。

總而言之,香港網約車立法是邁向制度化的一大步,但條例中的高門檻與嚴監管也意味著市場活力的考驗。未來附屬法例如何落實,將決定網約車能否成為市民真正可負擔、可信賴的出行選擇。若港府能在保障乘客安全與促進行業創新之間取得平衡,香港才有望實現「安全、便利、共贏」的交通新局面。

本網評論員 马飛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