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中美談判仍存變數
2025-05-14 09:57

【識港網訊】中美經貿高層會談日前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就相互大幅削減關稅取得實質性進展,邁出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分歧重要一步。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袁征向香港文匯報指出,接下來,相信中方將繼續堅持國內國外「兩條腿走路」,以自身確定性應對美國不確定性,而高關稅帶給美國的將是通脹等多重壓力,大幅降低關稅是美解壓唯一選項。

「日內瓦會談的總體氛圍良好,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經貿磋商機制,為未來磋商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這位長年從事美國對外戰略與中美關係研究的專家一針見血指出,其實特朗普手裏本來並沒有「牌」,但他卻憑空製造出一張「關稅牌」,企圖以此「空手套白狼」。但加徵關稅、打貿易戰,實際上並沒有贏家,而只有輸家。對特朗普而言,最終只能選擇大幅降低關稅,否則他就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 

「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很多商品都是生活日用品,中國商品數量大、質量高、價格便宜。」袁征說,短期內美國還找不到一個可以完全替代中國的供應鏈,而要將中國完全排除在全球供應鏈之外美國更是做不到。特朗普實際上面臨着國內外雙重壓力:在國內,他面臨着通脹和美國中期選舉壓力,在國外,加徵關稅遭到了各國強烈反對。

 

堅持對等原則 中美應平等協商

專家建議,中國要國內國外「兩條腿走路」。圖為第137屆廣交會上有企業首次劃出了「內貿洽談區」的位置。(資料圖片)

 

儘管中美經貿高層會談達成重要共識並取得實質性進展,但袁征同時提醒,未來中美談判的過程將是艱苦的。中美缺乏互信,而且特朗普善變,要價不少,未來仍充滿變數。這位專家建議,中美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就一系列問題達成和解。他說,中方基本原則應當是美國對華加徵多少關稅,我們也對等加徵多少關稅。既然特朗普強調「對等關稅」,那我們也應當堅持這樣的對等原則。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佔出口總額的比重是14.7%。袁征預計,若這部分中國商品最終輸美受阻,其中三分之二或者至少一半以上以後可在國內消化,剩下三分之一或近一半,可通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其他市場的開拓來進行消化。中國可以進一步開拓美國以外的歐洲、非洲、拉丁美洲市場,以提升產品競爭力來加大出口。

 

扶助企業 國內國外同步發展

中國可以進一步開拓美國以外的歐洲、非洲、拉丁美洲市場,以提升產品競爭力來加大出口。圖為4月26日,出口汽車在蘇州港太倉港區碼頭集中裝載上「深圳號」 汽車運輸船。(資料圖片)

 

這位專家建議,中國要國內國外「兩條腿走路」。在國內,需要政府統籌加大財政開支,可考慮擴大赤字規模,加強公共工程建設,調節稅收,穩增長促發展,至少要對那些產品不能再出口美國的企業給予一定支持,扶助企業拓展其他出口渠道,避免企業減產和員工失業。袁征強調,未來要大力促進國內消費,拓展國內市場,那麼政府就要改革收入分配機制,想方設法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提升他們的消費能力。

在國際上,面對美國所謂要打造對華「關稅牆」,袁征認為,中國要堅持以我為主,加大外交斡旋,加大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進一步推動地區合作,其中包括對歐盟的合作。這位專家認為,中國對歐盟既要作為一個整體打交道,同時也要對歐盟成員國各有側重。「我們要拉住主要的貿易夥伴,要盡力去構建自己的朋友圈。」

 

內外積極舉措 定能打贏關稅戰

如今,中國早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連續15年穩居第一製造業大國的地位,產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強,經濟發展底盤穩、基礎牢。同時,中國有14億多人口,市場規模巨大。袁征相信,中國一定能夠通過對內對外兩方面的積極舉措,消化掉對美出口受阻產生的問題,並最終打贏關稅戰,齊心協力渡過難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袁征表示,大幅降關稅是美唯一選項。

 

這些焦點問題 學者這樣分析

 

美濫加關稅欲促製造業回流乃緣木求魚

記者:特朗普稱對全球加徵關稅是為了讓製造業重新回流美國,「讓美國再次偉大」,您認為他能達到其所宣稱的目的嗎?

袁征:美國要讓製造業回流,將面臨兩方面的阻力:一是美國的勞動力成本高昂,已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好幾倍甚至10倍以上,對於中低端的製造業而言這將意味着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更何況在多年的產業空心化之後美國要重新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體系需要更長的時間;二是,美國的產業工人數量和質量也都很難達標,並沒有足夠熟練技術工人。

這些因素都造成了美國現在要製造業回歸難度很大,特朗普現在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在尋求貿易的絕對平衡,但美元霸權就意味着美國需要對外輸出美元,而特朗普卻誤以為有貿易赤字美國就一定吃虧了,他要迫使其他的國家打開市場或赴美投資,從而實現製造業回流,但這其實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

特朗普對國際經濟體系的運作,以及美元的地位和貿易赤字的認知等都存在重大偏差。特朗普政府都很難通過加徵關稅達到其讓製造業回流的目的。

 

中強美弱日 美改弦更張時

記者:當前中美的關稅戰令不少人對原來就處於低點的中美關係看法更加悲觀,長遠看中美關係還會好起來嗎?

袁征:短期來看,美國對華的戰略競爭政策不會有實質性改變,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對華強硬的態度短期內也不可能改變,不管誰執政,對中國的打壓遏制基本上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甚至還有加碼的傾向。壓制中國,防止中國快速發展彎道超車、對美國的霸權構成威脅,是美國兩黨和戰略界的總體共識。

從客觀上來講,目前仍是美強我弱,無論是科技,還是人均GDP,中國和美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什麼時候美國才能改弦更張呢?未來,比如到2030年或2035年,當美國人認識到真的無法阻止中國前進的步伐,認識到打壓圍堵中國的政策不能奏效,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甚至中國的GDP總量、科技發展能跟美國幾乎平起平坐或者勢頭更猛,而美國卻在進一步衰落時,美國才有可能真正改弦更張。

 

香港宜進一步拓國際合作

記者:面對美國的關稅戰打壓,香港該如何突圍?

袁征:一方面,香港短期內仍要推出一些刺激性舉措,改善本地民生,要想辦法安置好就業,照顧好民生。另一方面,在背靠祖國同時,香港還要推出政策進一步拓展多方面渠道,包括要進一步維護和推動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正常貿易關係和往來,採取有效舉措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地位。此外,香港仍要繼續與美國和美國的盟友去打交道,進一步拓展相互之間合作。「香港要廣開財源,比如,對東南亞國家,歐洲、日本、韓國、加拿大甚至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香港都可以發揮其獨特優勢與作用。當然,香港也可發揮自身優勢多與美國國內各界打交道。」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