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人的「綠袖子效應」
作者:陳子謙    來源:橙新聞    2019-05-02 11:29
舊生在愛沙利亞遊玩,心情大好,不幸碰上街頭藝人在彈奏《綠袖子》,心頭一震。同行的香港朋友一聽到,急急逃走;舊生則比較勇敢,馬上停步,拍下短片放上Instagram,一句點題︰「好可怕的音樂!」我問她,有沒有把恐怖音樂聽完才走?「沒有,拍完片馬上逃離考場!」

【識港網訊】舊生在愛沙利亞遊玩,心情大好,不幸碰上街頭藝人在彈奏《綠袖子》,心頭一震。同行的香港朋友一聽到,急急逃走;舊生則比較勇敢,馬上停步,拍下短片放上Instagram,一句點題︰「好可怕的音樂!」我問她,有沒有把恐怖音樂聽完才走?「沒有,拍完片馬上逃離考場!」

我完全明白她的感受。為了這篇文章,我也重溫了《綠袖子》,當長笛第一個幽幽的長音拉開,我就被急召到試場等死了──我考公開試,明明是遠古的事了,做了教師後還常常監考,然而一聽到這首歌,又變回試場裡徬徨的少年。從香港逃到愛沙利亞,從少年逃到中年,這首歌還是把你的恐懼藏得好好的,一有機會便原封不動捧給你。有網民說,他有「綠袖子症候群」,一聽到就會心跳加速食慾不振急屎急尿……我信。

寫到這裡,其實我早就把音樂按停了。

不好聽嗎?倒不是。再好的東西,一沾上考試就令人生厭了,但《綠袖子》特別無辜,畢竟它只是公開試英文科聆聽卷開考前的音樂而已,沒有任何一個音會把人難倒,可不像翻山涉水的〈聽陳蕾士的琴箏〉。

為免錯失考試內容,考生都會乖乖聽完整首,每個音都聽得比母親的叮囑更清楚。自1995年至今,一代代香港考生緊張地輪流恭聽,恐懼之網越織越厚。近年感到與學生的集體記憶越來越少,連不老的叮噹也變成多啦A夢,粵語配音從叔伯腔變成娃娃音,惟獨試場裡的《綠袖子》仍是同一錄音,從FM頻道傳出的聲音依舊扁平乾燥。

為什麼當年考試局選擇了這首改編自英格蘭民謠的Fantasia On Greensleeves?前副秘書長Rex King說,不能用流行曲及古典音樂(為什麼?),就「中間落墨」,選一首旋律簡單的歌。唉,他可能擅長聆聽人聲,但肯定不懂音樂,才會千挑萬選,偏偏選中一首緩慢的小調。這樣的風格是憂傷的,考生入場前的心情已經是小調了,何必內外夾攻?當然,硬擠的狂歡也不行(比方說,換上賀年歌更是災難吧?),但要「中間落墨」,選一首節奏快一點、開懷一點的大調,行吧?

有一陣子,好多母親相信「莫扎特效應」,天天用莫扎特餵哺孩子,期待他們變成天才。那麼考生聽了《綠袖子》,有沒有「綠袖子效應」,提升表現?心理學家E. Glenn Schellenberg的研究就早點出,「莫扎特效應」只是美麗的誤會(如果不是傳媒和商家合謀的騙案):莫扎特的確可以提升你的表現,但一切令你開心、適度興奮的音樂都可以。* 換言之,莫扎特效應可以是張敬軒效應、Wonder Girls效應,甚至胖虎效應(如果你是他的秘密歌迷)。對於一般考生來說,開考前聽聽合時的流行曲,效果肯定比萬年青《綠袖子》可觀得多。不過,考試後它們都可能變成必須封印的魔音了。其實也有人無懼《綠袖子》,甚至暗戀它。有網民問:你的電話裡有什麼好羞恥的歌,好怕讓人知道你在聽?毫不意外,有人答他《綠袖子》──這個奇特的幸運兒,考試時多半如有神助。

舊生說,後來她在丹麥和匈牙利的紀念品店又重遇上《綠袖子》。手搖音樂盒迴旋著清脆的樂音,叮叮噹噹,每一下都狠狠敲打在我們的骨頭上。

*若對「莫扎特效應」和相關研究感興趣,可看看John Powell著、柴婉玲譯︰《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愈人心?》(台北︰大寫出版社,2018年8月),頁126-135。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5/02/010115687.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