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遊走於歷史與小說之間的《三國演義》
作者:梁偉基   來源:橙新聞    2019-04-30 12:03
《三國演義》是中國著名長篇章回小說之一,與《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齊名。由於《三國演義》的人物描寫細膩生動、形象鮮明,戰爭鬥智情節往往曲折迂迴、出人意表,所以深受讀者喜愛。

【識港網訊】《三國演義》是中國著名長篇章回小說之一,與《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齊名。由於《三國演義》的人物描寫細膩生動、形象鮮明,戰爭鬥智情節往往曲折迂迴、出人意表,所以深受讀者喜愛。今天不少我們所用的諺語,例如「桃園結義」、「單刀赴會」、「劉備借荊州」等,都來自《三國演義》的故事。今天我們對三國歷史人物的印象,例如曹操的陰險奸詐、關羽的義薄雲天等,同樣是來自《三國演義》的影響。

有關三國的講史話本今存兩種:一種是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新安虞氏刊印的《三國志平話》,另一種是元代至元甲午(1294)年間的《三分事略》。上述兩部話本的故事輪廓與《三國演義》大致相同,但因屬於說書人講故事的底稿,所以內容較粗疏與簡略,甚至是詞不達意。

《三國志平話》內頁 圖:資料圖片
《三國志平話》內頁 圖:資料圖片

宋代孟元老在記載宋代開封盛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曾提及當時開封城內講故事的說書人有專門講三分的,也有專門講五代的,足見三國的故事在宋代已十分受老百姓歡迎。據宋代蘇軾《東坡志林》記載,王彭曾跟他說:「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壓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語,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元代高啟《事物紀原》曾記載宋仁宗時,「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或異其說,加緣飾作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爭之像」。若再往前推,三國歷史成為民間通俗故事,並作為說書人講故事的題材,可以上溯至唐代時期,詩人李商隱的《驕兒》就是以三國人物入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元趙孟頫繪蘇軾像 圖:資料圖片

後來,羅貫中就是依據《三國志平話》等故事底稿作為基礎,採用了屬於正史的陳壽《三國志》的內容以及裴松之為《三國志》注釋的資料,再吸收一些民間傳說的可取部分,編寫成今天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成書年代,一般認為在明代初期,但要到明代中期才開始廣泛刊印和流傳,現時所知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元年(1522)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圖:Pixabay

由於羅貫中運用了不少正史資料,《三國演義》中的人物生平和故事情節,便出現一種「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以及「歷史中有故事,故事中有歷史」的情況。羅貫中在搜集正史材料期間,很容易發現民間故事與真實歷史之間的相異之處,所以有些時候他會參照正史材料修改民間流傳的故事情節,以縮小歷史與小說之間的距離,令讀者看起來更有一種疑幻似真的感覺。

例如民間流傳的故事講述孫堅屢受挫敗,而且狂妄自大,直指劉備、關羽及張飛是貓狗之徒,但羅貫中參考歷史材料後,在小說中還原孫堅真實的歷史形象,就是他並沒有輕視劉備等人,而且是一位有膽識的英雄人物。

又例如民間流傳的故事講述呂布直接闖入董卓家中將其刺死,但羅貫中參考歷史材料後,將此事還原至與史書記載一致,在小說中說漢獻帝患病初癒,於未央殿接見群臣,當董卓進入北掖門之時,為呂布和李肅將其刺死。

例如民間流傳的故事講述關羽被曹操俘虜後,採納了部屬張遼提出的加害關羽的三條計謀,包括以毒酒加害關羽,但根據史書記載,關羽被俘後曹操不但沒有加害關羽,而且表現出英雄之風範任憑關羽離開,不加阻攔。在小說中羅貫中還原史書記載,改寫為關羽離開曹營,完全不提張遼的害關三計,而且曹操更制止部屬蔡陽追截關羽。

另一方面,為了令故事情節更加精彩,以產生引人入勝的效果,羅貫中亦保留了在民間流傳且違背史實的故事情節。

例如民間流傳的故事講述貂禪與王允密切配合,引誘呂布與董卓分別落入圈套,但據史書記載並沒有提及王允使用連環計,只記載呂布跟董卓一個侍婢私通,恐怕被董卓發現而終日忐忑不安,儘管跟史書記載不符,但羅貫中在小說中並沒有修正這個情節,而是保留了原有的民間版本。

例如民間流傳的故事講述關羽降曹時曾提出三項先決條件,其中之一就是降漢不降曹,但據史書並沒有甚麼降漢不降曹的記載,儘管是子虛烏有的民間傳言,但羅貫中在小說中照錄不誤。

例如其他民間流傳的故事,包括黃蓋行苦肉計,諸葛亮借東風,曹操在華容道遇關羽,諸葛亮三氣周瑜,曹子建七步成詩,八陣圖石伏陸遜等,均非歷史事實,在小說中皆全部被採用。

羅貫中編寫《三國演義》就是在口頭創作與歷史書寫之間,採取了一種折衷和兼容的態度,大家還能夠分辨出三國的真真假假嗎?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4/29/010115420.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