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港人有排隊強迫症?
來源:香港商報    2019-04-10 12:33
日本一部電視劇《世界怪奇物語》中有一集專門演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一個人擁有讓別人不由自主排隊的魔力,只要人們看到他,就會鬼使神差地到他後面排隊。

【識港網訊】日本一部電視劇《世界怪奇物語》中有一集專門演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一個人擁有讓別人不由自主排隊的魔力,只要人們看到他,就會鬼使神差地到他後面排隊。

在香港雖然這樣的人還沒出現,但是人們排隊的熱情也不輸電視劇里所演。

傍晚時分,香港時代廣場人流愈发洶涌。

電梯大堂里,三四名身穿深色套裝的女保安員輕快穿梭,將客人按樓層引導到不同電梯前的排隊圍欄中。

忙碌間隙,名叫紀美青的保安員說,高峰時段電梯隊伍時常排到大堂外。到那時,保安員會進一步分流,如用引導圍欄為使用輪椅、嬰兒車者開辟特別通道等。

“客人大多遵守秩序,很少插隊。我們要做的是帮客人盡快乘梯,確保安全。”

電梯門打開,紀美青忙舉起右手向排在隊首的人示意,同時左手開始按動計數器統計人數。下班時,她要把計數結果報給主管,用于客流數據統計分析。

類似情形,時代廣場、SOGO等大型商場有,公司聚集的寫字樓有,小店紮堆的樓宇也有。香港地域狹小,不少餐館、小商鋪都往高空发展。去這些餐館吃飯,電梯門口總會有上了年紀的保安引導排隊,規規矩矩,一絲不苟。

香港店員也是排隊秩序的管理者。櫃台前,不排隊,擠得再靠前、手伸得再長,店員也不會照顧你,相反,一定會請你去後面排隊。

正是在各方嚴格管理的潛移默化下,香港形成了良好的排隊文化。即便在沒有引導措施的場所,如公共洗手間、街頭小餐館等,人們對排隊也保持著相當的自覺。

  曾經的“斗手長”

但也有“老香港”回憶,几十年前,香港人對排隊遠沒有如今的自覺:人們在茶餐廳買飯要“斗手長”,誰搶先把手伸進櫥窗便先買到食物,“手快有,手慢無”;等候巴士也是團團圍住俗稱“波板糖”的站牌“打蛇餅”,車一來則爭先恐後、亂作一團。

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前任委員、中學校長鄧飛說,香港市民普遍樹立有序排隊的觀念始于20世紀70年代左右,那時公共服務发展並開始成熟,政府部門和醫院、銀行等公共服務機構普遍推行排隊引導措施。

  “鐵馬陣”

嚴格排隊是形成社會良好秩序的手段之一。香港也曾有過大型活動出現踩踏事件的慘痛經历。正是痛定思痛,香港的大型活動場所、公共活動空間周邊常備俗稱“鐵馬”的可移動護欄。

活動舉辦前,工作人員會提前擺好“鐵馬陣”,用于引導人們排隊。像黃大仙祠,在春節燒香前,“鐵馬陣”一擺,曲曲彎彎上百米,給人流充分疏導的空間。

香港排隊秩序好相當程度上也得益于地鐵、巴士等公交站點的精細設計。巴士站地面用黃線標明不同線路的排隊位置和方向,帮助候車者在狹窄的人行道上“保持隊形”,為行人留出通道。

香港地鐵優化站台排隊標識,將從車門直排改為向兩側斜排,敦促乘客“先下後上”。

  精細管理要從娃娃抓起

“要在有限空間維持安全和秩序,將有限資源盡可能公平分配,必須做出精細設計。這些精細設計客觀上促使了排隊文化在香港盛行。”鄧飛說。

精細的管理和引導可以說是“從娃娃抓起”。記者在香港多次目睹蹣跚學步的孩童由家長領著在室內遊樂場入口處領“飛”(即門票),輪候入場,煞有介事。香港人從“記事起”便開始學習排隊,難怪有序排隊的觀念會如此深入人心。

嚴格的秩序是社會公平的一種體現,律己便已是利他。自覺排隊是對他人的尊重,並也將獲得他人的尊重。

原文鏈接:http://www.hkcd.com/content/2019-01/18/content_1120129.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