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專訪戲院設計師
2023-02-06 11:16

【識港網訊】大部分人一生人都起碼去過一次電影院,但除了那部當時你所看的電影外,你是否有留意過你所去的那家戲院的裝潢設計?它的座椅是否舒服,隔音效果如何,走廊的佈置,大廳的光線,又是否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筆者是影迷一枚,自然是戲院常客,連帶著也愛屋及烏關心起戲院設計。早前藉著「香港室內設計周」的機會,接觸到當中的兩位參與者,他們是Oft Interiors的聯合創始人鄒卓明(CM Jao)與張敬貴(Ken Cheung)。二人從事設計行業超過十五年,2013年創立Oft Interiors以來,尤為亮眼的成績,便是在內地與香港兩地設計出近八十間戲院。

二人是如何走上戲院設計這條路?戲院設計乃至公共空間的設計中有甚麼講究?且聽他們娓娓道來。

文化走訪|專訪戲院設計師:以設計巧思提升公共空間體驗

鄒卓明(左)與張敬貴  圖:橙新聞

誤打誤撞踏上的戲院設計之路

CM從小就喜歡看電影,尤其對《回到未來》等科幻片感興趣,不過彼時的他還從未想過,將來的自己有一天會從事戲院設計的工作。回想幼年時的看戲體驗,Ken發現那時的戲院多以實用性為主,一進門便是清晰的售票處,觀影時屏幕兩邊設有吸音布,大家只需在安靜環境下觀影即可。而隨著電影行業的興盛,不同經營者對於建立品牌形象的要求提升,設計師除要營造出舒適的觀影空間,還需考慮一系列衍生需求,留意觀眾步入相應場所時的整體感受。

二人接觸到戲院項目源於一次機緣巧合:當時恰巧有客戶需要找年輕的設計師完成新的合作項目,二人有幸被選中,由此開啟了位於佛山的第一個戲院設計。因為最終成果不錯,雙方合作愉快,客人也想由此開始延續整個品牌的形象,其後很快又有六七個類似形式的戲院開工。誤打誤撞之下,二人所在的公司因為戲院設計為人所知,由此也獲得了更多的戲院設計工作。

為不同的品牌做戲院設計時會有截然不同的考量:以訪問當天身處的中環娛樂行(英皇戲院)為例,Ken介紹稱,大廈的樓上兩層本不是戲院功能,早前是HMV的café和賣CD的店鋪,但客戶看中了此地的地理位置,加之歷史上此處附近有一條戲院里,重新變為戲院很有意義,也能彌補中環戲院的空白。

對CM和Ken來說,中環娛樂行項目最大的挑戰,在於在建築規限下,此處能容納的觀眾極為有限,五個影廳中總共只有222個位置。更棘手的是,因為建築此前不是戲院用途,只能設置非標準影廳,即沒有機房、把放映廳掛在影廳中或影廳外面,無人手控制,透過電腦安排來播放影片的影廳。當然,這種非標廳的做法近年也愈發常見,好處是空間相對可以壓縮,也能配合觀影效果。此外,如何更有效地排佈影廳和大堂位置,如何配合香港消防條例,解決通風的問題等,都是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可以說是千方百計下做出了這個戲院」,Ken說。

中環娛樂行的地理位置靠近蘭桂坊,兩位設計師考慮到,或許有不少白領想於放工後到此放鬆一下,於是在樓下大堂設置了舒適的休息室,迷你吧中也會提供多樣酒精飲品和小食。人們在等待電影開場之前,可以在此處享受片刻休閒時光。影院當中的VIP廳The Coronet只有12個座位,位置寬敞還提供升級服務,也可供附近的公司包場使用。

文化走訪|專訪戲院設計師:以設計巧思提升公共空間體驗

圖:橙新聞

「中環娛樂行屬於我們公司比較早期的項目,開始於2015年,這也是我們第一個和英皇合作的香港項目。我們從空間設計開始,到幫助品牌的形象建立,中間有很多想法碰撞,最後才呈現出現在的面貌,是一個很深刻的過程」,CM說。

中港要求大不同 & 意想不到的挑戰

疫情前,CM和Ken平均每月都會往內地飛兩三次,現場觀察自己所負責的項目操作中有沒有甚麼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和作出調整。封關三年間,過往習以為常的工作方式遭受巨大挑戰,二人也開始線上工作,試圖透過信息和視頻電話,遙距參與項目。

「其實遙距處理工作,比我想象中的成效要好一些,但是過程會漫長一點,尤其微信可能24小時都會有人聯絡,遇到問題也會要求即時解決,但可能有一些看似很小的改動,需要時間去研究如何整體配合,只有去現場看、或者了解清楚後才能有完整的畫面,還是要花不少心思的」,Ken苦笑。

而香港和內地的戲院設計也會有所不同:兩位設計師觀察發現,香港的客戶可能會更重視項目的品牌形象,也希望客人能一目了然知道哪些活動可以在何處進行,如K11 art house便採取把整個售票取票機放在外面專屬區域的設計。此外,顧客和戲院職員的關係也會更近;而內地有更大的空間可以發揮,客戶更重視觀眾步入戲院時的感受,尤其因為戲院不少位於商場內,客戶希望大家從商場空間進入戲院空間時能有明顯的差異感,如從比較光亮的商場進入較暗的戲院場所,這些都可以通過對天花板燈光或墻身燈光的精心設計來實現。

二人有時也會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戰,比如看圖紙本以為大廳中距天花板的空間有十米,也在此基礎上做好了設計,但施工隊去到現場才發現,可能因為商場或業主本身的空調或消防安排,圖紙與實際可用空間之間存在極大的差異,只好推翻重做,好在最後都順利完成了。

「其實我們還蠻喜歡做戲院的設計」,Ken說,「因為在電影的世界,甚麼都有可能發生,所以我們在做設計上,其實也有很多可能性。」

文化走訪|專訪戲院設計師:以設計巧思提升公共空間體驗

圖:橙新聞

體驗式消費場景 & 公共空間中無處不在的設計

CM與Ken共同創建的公司名為「Oft Interiors」,當中的Oft是「Often」的古字,取這個名字,一是希望形象處理上可以像這幾個字母一樣「圓滑」,二則是想要「經常」提醒自己公司設計的理念,幫助客人或觀眾多作考慮。「很多時候我們在香港做室內設計,處理得比較多的都是和屋主有關的一些住宅項目,其實同樣,我們可以把這個理念擺在商業空間、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只不過是當你走入空間的時候會留意到甚麼,或者你自己會重視甚麼,而這些東西就是我們開公司的時候,想更多關注到的設計的想法」,CM說。

Oft Interiors希望能創造具差異化與抵達感的「體驗式消費場景」,指由使用者進入一個空間開始,便能感受到整個過程中順暢的流程和整體氣氛。具體到操作上,以戲院為例,可以把大堂進入戲院的走廊空間燈光調暗,讓觀眾知道自己即將投入電影世界;比如餐廳,可以透過來自上下左右、直接或不直接照射的燈光,營造出獨特的氛圍。

多元化消費模式也是體驗式消費場景中的重要一環。上文提到的中環娛樂行,除了有正常的影廳,還設有迷你吧和舒適的酒廊,滿足到訪者的不同消費需求;K11 Art House中的black box、white box也都各有側重——有的適合包場,有的甚至可以用來辦簽書會、簽唱會,想嘗試不同的酒精飲品的朋友,還可以在專設的sake bar中大飽口福。

這些年Oft Interiors嘗試參與更多餐飲類項目,兩位創始人把自己做戲院的方法巧妙融入,成效也很不錯。當與藝術家合作時,他們在場地中設置更多的陳列空間;在分為樓上樓下的街鋪中,他們為兩層營造完全不同的氣氛,設置LED屏幕打造反差感;在以黑色為主調的小街上,他們打造極為吸睛的白色店鋪;而在他們的商場項目中,也有來自戲院設計經驗中的過道空間的巧妙處理。

CM直言,他個人喜歡感染力更大的空間,「我希望我做的作品,能讓人走進來的時候發出『Wow』一聲驚歎,而感染力離不開我們剛才講到的一些手法的表達」。他和Ken二人個性一動一靜非常互補,如他會短期內沉迷一些興趣,但很快又被新的事物吸引,做事相對洋洋灑灑不拘小節,而Ken則喜歡從漫畫故事中獲取天馬行空的靈感,在處理項目時也更加細心謹慎。

文化走訪|專訪戲院設計師:以設計巧思提升公共空間體驗

圖:橙新聞

除了做戲院、餐飲、商場項目外,最近新的工作找上門來,二人開始嘗試停車場、健身室的設計,把古靈精怪的點子,應用在這些公共空間。「香港室內設計業對於公眾來說,其實會比較著重於居家設計,這也很合理,因為始終市場很大,大家都有需求,而需要性是最重要的考量」,CM說。「但我們也很想讓公眾知道,你身處的任何地方都需要設計去包裝……我們講到包裝,似乎是一個很花巧的表達,但其實它是一個令你對空間有感受的做法,而這件事可以延伸到圖書館、洗手間、籃球場……很多公共設施現在都很著重設計方面的表達,我覺得這件事是要慢慢加強的,的確一時間沒有那麼容易就達到。」

文化走訪|專訪戲院設計師:以設計巧思提升公共空間體驗

下次經過中環娛樂行等「Oft出品」場所時,不妨認真觀察一下當中的設計吧。

责任编辑:guo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