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文天祥〈正氣歌〉中的「哲人」是誰?
來源:橙新聞    2023-01-09 16:48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是〈正氣歌〉後四句。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提及的有高風亮節、「古道照顏色」的「哲人」,包括張良。

【識港網訊】「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是〈正氣歌〉後四句。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提及的有高風亮節、「古道照顏色」的「哲人」,包括張良。

張良博學、通曉兵法。不過兵法不只應用於行軍作戰,張良也善於處理例如政治問題、或者以戰略性思維做長遠規劃。在「行動」方面,他曾策劃「刺秦」,屢次逃過追捕,既能管理兵馬、組織衛隊,亦能帶兵作戰、攻城掠地,此外亦「辯才無礙」、具有編輯兵法的學術修養。他的能力,決不限於「運籌策帷帳之中」。陶弘景尊稱他為「天樞上相」,是認為他有相國之才,自有其見地(陶弘景得梁武帝蕭衍信任,雖不出仕,卻時常參與政事,有「山中宰相」之稱)。細思張良的經歷,他雖多次遭遇到失敗或挫折,卻似乎不曾犯錯,說起來好像有些矛盾,考慮到他做過和可能可以但沒有做的事情以及身處的時局,其實很難得。

有人說,傳言是張良陵墓所在的地方在全國各地有十多處;傳言是他曾經居留辟穀的地方有二十多處;紀念他的祠廟則有約一百所(同一地點可能會有多於一種標誌:例如祠廟建於傳言辟穀處),再如前序所說的與他名號有關的地名,以及博浪沙、「圯橋」遺址、黃石山、黃石公祭祀等等,可見張良故事的廣泛流傳,深入人心。或許,也是漢文化影響力的一種反映。

據說諸葛亮年青、尚未「出山」輔助劉備時,曾偕同好友徐庶到訪過(在河南的)張良的祠堂,留下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吾輩嘆之、敬之、效之」的對張良的讚語,就是他們很佩服、敬重張良、並且以他為榜樣的意思(諸葛亮的運氣卻是不及張良)。徐庶就是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人,他年輕時好逞意氣,曾為人報仇而被官府逮捕下獄,得同黨相救脫身,想來他對張良更會有一種特別的欽佩之情。

「喜劍術、尚任俠」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到過「圯橋」,寫下了一首〈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的抒懷詩篇,讚頌了張良「椎秦」的「智勇」,深刻的表達了他對張良的景仰: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

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

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前述以「明辯達理」形容張良的人是宋代的司馬光,那算是相對較保守的評價了。與司馬光同時代的蘇軾稱譽張良有「蓋世之才」;王安石則以「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誇賞他,都是極高的表揚。當然,這也反映了三位北宋「大家」的不同性格以至作風。

曾有大概是宋代人描述廣受信奉的道士「呂祖」呂洞賓,說他「喜頂華陽巾,衣白黃襴衫,繫大皂縧,狀類張子房」。看來張良的形象在當時至少是文人眼中是頗為鮮明的。

元代道士趙道一在他所編寫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評論張良說:「至人隱則上仙,顯則瑞世,是故獨善其身則誠意正心修身,兼善則齊家治國平天下,其道未嘗不兩存,顧所遇窮達隱顯如何爾,張良可謂兩存其道者也」,就是說無論時勢、際遇如何,卓絕的人隱退時獨善其身即專注自我修養可以體現「道」的價值,顯揚時兼善天下即貢獻社會也可以體現「道」的價值,而張良在兩方面都做得很好。這是對張良為人的評價而非仙道之談,倒是挺中肯。

張良積極投身時代,把握實況,目標明確,並沒有脫離現實;可是他也保持着清醒,並沒有受現實束縛:他認為該放手,他就放手。他真正做到了「用捨由時,行藏在我」。

「起陸之漸,際會如期,虎嘯風生,龍騰雲萃,固非偶然也」,是〈虯髯客傳〉中虯髯臨別時對李靖說的話。有本事、有志向、有作為的人聚於一起很難得,虯髯認為李靖有「奇特之才」,以之勉勵他抓緊機會,「竭心盡善」輔助「真主」李世民(唐太宗),成就功業(有人認為杜光庭有推尊唐王室的「政治正確」的意識;或許那也是緬懷、綣戀唐朝已逝的輝煌的一種情緒反映)。張良當然就是把握住難得的機會,造就了一個帝王,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帝王師」,實現了黃石公的期許。他對劉邦的貢獻,李靖為唐朝立下的功績差堪比擬。不過李靖果是儀表魁偉,能帶兵作戰,戰績極彪炳,除了協助李世民平定天下,更大敗外族的反唐勢力,是張良及不上的。然而李靖也知所進退,未知是否從張良的事跡得到啟發了(李靖曾借鑑韓信破齊的事)。

有傳記作者說:「傑出的人就像崇高的山峰,觸發審視卻排除定義,引動形容但難以窮盡,人們盡力理解、把握其神髓,然而當中有無限的層次,因此也有無數的描述樣式,他們的故事不易重述」。既然難以窮盡,雖感有所不足,本傳也就是這樣了。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