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首場國際藝術論壇回顧
2022-11-18 11:29

【識港網訊】「藝文香港ART HONG KONG」首場國際藝術論壇於昨日(17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論壇主題為「傳統與中國當代藝術」,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許曉東主持,講者為M+希克資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務主管皮力。皮力在論壇開始的首個小時進行了名為「拆解中國當代:理解過去」的演講,回顧了上世紀70年代起到現今中國藝術家對傳統的態度,以及他們如何運用藝術語言呈現傳統元素。

皮力進行「拆解中國當代:理解過去」為題的演講 圖:橙新聞

皮力指,20世紀初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對待傳統的態度發生巨大變化,由歷代古人對傳統的崇拜轉變為反思和批判。中國當代藝術的傳統觀與此態度一脈相承,然而當代藝術和傳統藝術並不是二元對立的關係,而是有很多千絲萬縷的聯繫,並隨著時代變化以不同的藝術手法呈現。由1970年代「無名畫派」畫家石振宇的畫作《湖畔》(1974),到改革開放後1980年代徐冰的《天書》(1989),再到創作於1990年代的M+博物館藏品《寶座》(1995),以至80後藝術家郝量的作品《瀟湘八景一琳琅》(2015),當代藝術家對傳統的態度,經歷了從學習到批判再到回歸傳統的多重轉變。

皮力指,1970、80年代的藝術創作將傳統當作符號使用,例如,徐冰的《天書》中套用中國古代綫裝書的形式,把字的偏旁部首組合,遠看似乎是漢字,近看則沒有意義。90年代的藝術家則放棄符號語言,採用墨、瓷器、盆景、家具等容易為西方所理解的傳統文化材料創作。進入21世紀,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對傳統文化更有自信,不再選用迎合西方想像的文化符號,更加關注傳統精神的内在延續。

「傳統與中國當代藝術」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許曉東主持 圖:橙新聞

在演講最後,皮力講到當代藝術的意義,以及關於博物館和當代藝術之間關係的反思。他表示,當代藝術除了美之餘,讓人思考也是重要的一面。「藝術作品要以一種不是讓你很舒服的方式,讓你重新去考察你周圍的關係 ,重新思考理所當然的東西。」

關於美術館在21世紀扮演的角色,皮力在對談環節中表示,美術館的教育功能在於引導,而不是灌輸。好的美術館應該成為一個中立的平台,讓不同背景、不同種族、不同教育的人能夠提出不同觀點供大家探討,並延長這些有質量、尊重對方的討論。博物館收藏的當代藝術作品在未來亦會成為後人眼中的歷史,皮力認爲,相同作品在不同時代和歷史環境下可能有不同含義,未來的策展人、批評家可以就他們時代遭遇的問題組織藏品,講述一個新的故事。在皮力看來,傳統與現今對話的目的,不是讓我們對過去崇拜,而是它必然能對我們造就未來產生積極的作用。

論壇現場 圖:橙新聞

在對談環節,皮力亦回答了許曉東關於作品的解讀權的問題。他引用法國著名文藝思想家羅蘭• 巴特所説的「作者之死」,指作品創造出來進入公共空間之後,藝術家原有的意圖不再重要,每個觀眾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進行發揮,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將自身經歷、情緒和感受投射到作品中,這正是欣賞藝術的好玩之處。他認為,觀衆知道的知識背景越多,從一個作品裏看到的越多,而看到的東西越多,能夠積纍的知識越多。許曉東表示,這與研究古代藝術有所不同,古代藝術研究者試圖接近歷史,還原當時歷史的情境下,一件作品是怎樣創造,背後又有甚麽意義。

藝文香港:古今對話 中西互鑒——現當代中國藝術家名品展

日期:2022年11月16日至19日

時間:16日為貴賓預覽,僅限邀請;17日至19日向公眾開放,每天早上10時至晚上7時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5G

按此登記,免費參觀。

按此瀏覽「藝文香港」網頁,以獲得最新資訊。

责任编辑:guo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