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美術館要有學術高度的實驗性和創新性
作者:王璜生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來源:晶報    2022-08-30 13:05

【識港網訊】我認識坪山,是從坪山美術館開始的。2019年左右,劉曉都邀請我參與了坪山美術館學術委員會的一些工作。“學術委員會”這個設置在很多地方少有實質性的工作內容,但坪山美術館的工作相對都比較具體。

坪山美術館的項目在空間方面的探討比較有特點,這裏的“空間”既包括了建築的物理空間,也包括空間的運用,以及對空間問題的探討。在我看來,坪山美術館對空間問題的探討,有它自身的思路和知識生產。三年裏,一些與建築師合作的項目對空間的觀望和進駐,既是當代藝術,又與建築相關,尤其在探索美術館空間可能性的“九層塔”項目中,透過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與策展人的合作,空間被獨立成了一個事件和問題主體。“空間”的概念可大可小,除了物理性空間,還有精神性空間、公民空間等等,他們和建築師的合作並不單是物理性的,不只是要在空間裏實現空間內容,還要在空間裏實現超越空間的概念,討論更為廣闊的文化性、精神性和實驗性等問題。

我認為,美術館的工作需要這種具有學術高度的實驗性和創新性,這是需要堅持的,它和美術館沈澱式的研究工作之間並不矛盾。“九層塔”項目跨越了兩年,依然還有很多內容和方向值得繼續展開研究,不斷地演進。我很強調美術館的“可持續性”,即如何有效地將一些選題持續地進行研究和推進,這也是我到中央美院美術館去做藏品研究的時候著重考慮的問題。

從無到有去建立一個新的美術館,建構規則、藏品規劃,包括到後來如何做數字化建設等等,都是一些基礎性的工作。我的工作是從廣東美術館開始的,從初創階段就投入和參與,自然對各方面都會去考慮得相對周全一點。美術館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並且這個定位能夠被堅持下去。但是定位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一個新的美術館,只能沿著一個大方向,順著不同的可能性去不斷強化。因此,美術館的辨識度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於坪山美術館而言,跨越了兩年的“九層塔”系列撬動了社會各方合作的可能性,其中一些創新的實驗方式引起了高度的關註。但三年對於一個美術館而言,其實是一個很短的時間,在這期間,因為疫情的影響,大家都處於某種停滯、茫然和探尋新的可能性這樣一個歷史階段。坪山美術館在這一時期的一些具體工作,是否就成為了一個很強的辨識度,我認為還是需要經過時間的進一步考驗。坪山美術館從一開始就有藏品設想,它現在的藏品建構也圍繞著自身在建築、空間、當代文化等等方面的特點展開,這樣慢慢會形成一些沈澱。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