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古偶《夢華錄》大火,一方面與劉亦菲、陳曉這些俊男美女有關,但另一方面或許也和這些年對於宋代繁華的想象及其由此誕生的“懷舊”密不可分。從之前的《知否知否》到當下的《夢華錄》,我們在這些劇中大都能看到一個十分熱鬧、喧囂與充滿盛世之景的宋代形象,從而為這些故事提供了一個迷人甚至有些熟悉的背景。
宋代——尤其是諸如北宋都城汴梁——之繁華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可見一斑。但不可忽視的是,孟元老的這部“夢錄”本身則因作者自身所遭遇的世事變遷、皇室南渡而帶有強烈的懷舊色彩,因而使得舊日都城的繁華之中也不免滲入一股濃郁的虛構情懷。但即使如此,我們根據其後的一些兩宋都市文化研究也會發現,宋代一些核心城市的發展,確實也與之前有著鮮明的差異,城市化隨著商業以及興盛的士人、世俗文化的興起而快速成型。因此在《夢華錄》中,汴梁成為一個鮮明的意象,象征著潮流、時尚、機會。而這一想象也與之後的現代城市功能有著密切的呼應。
就如張擇端記錄的汴梁興盛時期的《清明上河圖》中所展現的熱鬧與繁華為當下眾多影視與文學作品提供了盛世想象的基礎,宋代本身在中國歷史中的特殊地位與文化形象也為流行文化提供了一種有別於其他朝代的創作主題與素材。日本漢學家內藤湖南曾經提出“唐宋變革論”,在他看來,唐宋時期正是中國歷史從中古走向近世的轉折。一些學者甚至把宋以後看作是中國近世文化的文藝復興,一些新的文化、政治與經濟形式奠定了其後的歷史發展,從而直接塑造了其後的“中國”。
劉子健在其《中國轉向內在》中也指出,兩宋中國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唐以前的外放和張揚,轉而開始向內探索,變得更加敏感。由此一方面導致其失去了曾經的開放性,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國文化變得更加精致、細膩以及內向,因而也為其後元明清的進一步“內向”而導致的保守與封閉埋下伏筆。
《夢華錄》恰恰利用了宋代這一特殊的歷史與文化轉折,把這個有些陳詞濫調的古偶故事安裝其中,從而為現代觀眾提供了一份在精致包裝下卻極具保守(古偶的“雙潔”模式)的娛樂與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