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當“回憶殺”成了娛樂的流量密碼,“經典”和“懷舊”便成了音綜的不二法門。比如話題度極高的《聲生不息·港樂季》,開播即輸出一波粵語老歌,我和萬千70後、80後一樣心潮澎湃,先是用意念打開了學生時代的walkman,又夢回上世紀90年代的破舊錄像廳。
只是第一期結尾全場含淚高歌的《海闊天空》,好像是節目提前打出了最後的王炸,極度燃情過後歸於平淡。經典和改編兩邊,老觀眾和新觀眾之間,誰站C位?似乎成了一道難題。
“改編演唱港樂傳世金曲,完成港樂的新時代表達,尋找‘港樂與我’的最大公約數,與觀眾共創一張‘聲生不息’港樂時代唱片。”《聲生不息》的創作理念中,有個極富挑戰性的關鍵詞——改編。
遺憾的是,前幾期節目中,除了曾比特的《初戀》和馬賽克的《夢裏藍天》等幾首作品在改編上頗受好評,“彈大過贊”的改編占據了大多數:沒了二胡作為神來之筆的《來生緣》,少了情感遞進,只靠樂隊為聲場增容的《花火》都精彩欠奉,即便是李克勤、李健這樣級別的歌手,也無法靠唱功為沒了靈魂的改編力挽狂瀾。
選歌方面,《紅綠燈》《抱一抱》等與其說是經典,倒不如稱作遺珠;《我要你的愛》《瀟灑走一回》嚴格意義上也不算港樂。操一口“塑料粵語”的李健,在演唱徐小鳳的《城市足印》時也“繳械投降”,直接用普通話演繹了一首粵語金曲。要知道粵語和普通話在填詞時的語感和韻味大不相同,如此致敬經典,尷尬中透著一點無奈。
毫無疑問,重唱經典圈粉的是70後和80後,老歌新唱是為了吸引90後和00後,如果首先放棄了原汁原味,又沒把改編做到新意誠意滿滿,誰來為一檔節目鼓掌呢?我們說懷舊,是希望找回記憶中的美好,給予自己前行的動力,而不是在娛樂元素的加碼下,不斷調低懷舊感的閾值,使其成為一次象征性的文化代償行動。如此,《聲生不息》中的旋律和主題,才能生生不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