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正视我们的认知偏差
來源:橙新聞    2022-06-09 12:12
你選擇看的,往往正是你想看到的。

【識港網訊】

人們在閱讀新聞時有一項非常重要卻極易被忽視的問題,這便是人類的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源於人類每時每刻都會自然采取的一種思維捷徑。這種捷徑形成於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要知道,思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僅占全身體重2%的大腦需要消耗人體能量的20%。為了保存能量,同時也為了提高認知效率以便做出快速反應,我們的大腦會盡量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比如忽略一些信息以減輕我們的認知負擔;或者“過分利用”一些信息,以便無需尋找更多的信息。這些認知捷徑影響了我們搜索、理解、選擇、記憶信息的方式,一方面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認知能力去處理無限的信息,但同時也可能造成認知偏見、盲點和錯誤。當下,這些認知偏差更有可能被社交媒體網絡放大和加劇,甚至被算法所操縱,成為現代社會裏假新聞的內應。

確認偏誤:我們的大腦如此固執

確認偏誤,是指人們在選擇信息時常會受到固有偏見的影響,比如個人的意識形態、政治理念、身份認同等等。人們會傾向於選擇和接受那些能夠證實自己既有的觀點、信念和價值觀的信息,同時刻意回避或者否認他們不認同的事實。簡單來說:你選擇看的,往往正是你想看到的。

斯坦福大學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做過一次實驗。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成兩組,分別分發了不同的關於消防員的資料(均為虛構)。一組資料顯示,消防員越有冒險精神就越成功;另一組資料則顯示,保守的消防員更易獲得成功。閱讀完畢,研究人員立即告知參與者所讀資料均為虛構,與事實不符。盡管如此,在後面的測試中,冒險組的參與者依然認為有冒險精神的消防員更易成功,保守組的參與者也認為中規中矩的消防員更易成功——信念一旦建立,實在難以動搖。

在“堅持己見”方面,我們的大腦究竟有多固執?想想這些年風行的“陰謀論”觀點:阿波羅登月子虛烏有,登月鏡頭為導演斯坦利·庫布裏克偽造;全球變暖並不存在,完全是科技公司利益競爭的借口;“911事件”是美國政府向伊拉克合理開戰的前導戲;地球是平的,NASA 正在保護圍繞地球的南極冰墻……這些荒謬的觀點公然挑戰共識,卻依然擁有大批擁躉。無論你如何向其解釋這些“陰謀論”觀點的非科學性,他們總會回應:你才是被利益集團操縱和欺騙的那一個,無可救藥!

社交媒體所強調的算法模式進一步加劇了人類的這種認知偏差。帕裏澤在《過濾泡》一書中寫道:“新一代的網絡過濾器通過觀察你可能喜歡的事物,來推斷你的好惡,它們是一種預測引擎,不斷地去創造和完善一整套關於你的理論:你是誰、你下一步會做什麽、你要什麽,從而為我們每個人打造了一個獨特的信息世界。”人們也欣然接受這種個性化的新聞推送: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不費力氣就能獲得與自己相關的、喜歡看到的信息,有什麽不好呢?在算法系統的“超級把關”下,那些抵觸和挑戰了我們既有觀念的信息均被排除在外。“過濾泡”進一步確認和加深了人們的固有成見。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允許用戶通過關註、取消好友等方式改變他們的社交網絡圈子,觀點、信念一致或接近的人們構建起群組,圈層內部同質化的聲音不斷被重復和確認,異質的觀點卻被排斥在外。逐漸地,一個相對封閉的“信息繭房”開始形成,身處其中的人們也以為他們所接觸到的信息就是事實的全部。

當“確認偏誤”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甚至會發生“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2006年的一項實驗表明,暴露於真實信息中並不一定能夠糾正人們既有的錯誤認識,那些致力於澄清不準確政治信息的努力反而會讓人們更加堅信那些虛假信息。如果糾正性信息挑戰了人們的固有立場如黨派偏見,不僅得不到人們的信任,甚至會適得其反,加深人們對錯誤信息的信任。

真相錯覺效應:重復一千遍的謊言就是真理

很多時候,人類的大腦會根據本能和記憶來判斷信息的真偽。在看到較為熟悉的信息時,人們更加傾向於相信它是真的,這便是“真相錯覺效應”。研究人員在試驗中發現,參與者更願意相信曾經見過的新聞,即使他們並不記得讀過這條新聞,即使他們在第一次讀到這條新聞的同時也讀到這是一條假新聞的說明。在這種認知邏輯中,熟悉感似乎就等同於真實性。

這種認知偏差,同樣來自於“認知吝嗇”所導致的思維捷徑。相同信息重復出現,大腦就能更加流暢地加以處理;這種信息處理的流暢性減少了能量的消耗,大腦也會更加喜歡,並且更有可能認定這條信息的真實性。同時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們,真實的事件本應較多地被重復。大多數時候這種方法能夠奏效,但是也確實會產生誤導。曾有研究者在六天中,於不同場所多次向受試者散播虛假信息。結果發現,當受試者第一次聽到虛假信息時,信任度僅為40%,而在反復聽過六次之後,信任度超過了60%。

於是,重復一千遍的謊言會變成真理,即使沒有證據。對於社交媒體時代的假新聞來說,這實在是一個好消息。在今天的媒介技術條件下,要想實現某條新聞的大規模傳播不是一件難事。首先,社交媒體創造出網絡節點+鏈路的傳播結構,為假新聞鋪設了四通八達的傳通渠道;其次,在人類之外,機器人也為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噪聲貢獻良多,它們能夠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分發和推送假新聞。而這些在社交媒體重復曝光的假新聞,輕輕松松開啟了人們的認知偏差密碼。

走出舒適區:接觸與自身想法不一致的內容

更值得註意的是,假新聞的生產者也懂得利用這種錯覺,讓假新聞看起來更加真實。比如,采用描述性的語言或生動的個人故事,提供足夠多的熟悉事件或數字,讓假新聞的內容與我們之前的知識聯系在一起,讓人感覺這是一條令人信服的內容。

事實上,被假新聞所利用的認知偏差還不止我們在文中所提到的這些。要想抵制這些偏見,首先需要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正視它們對我們的判斷可能會產生的重大影響;接下來,我們需要進一步挑戰自我,挑戰與生俱來的某種缺陷。這需要我們敢於走出舒適區,去嘗試接觸那些與自身想法不一致的、讓我們不那麽愉悅的內容。如果我們可以從更加廣泛的可靠來源獲取新聞,願意閱讀來自不同觀點的意見專欄,讓我們的信息菜單變得更加豐富多元,並時刻對自身可能存在的偏見保持反思能力,我們就越有可能看見一個真實的世界。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