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當代刺繡藝術家Cécile Davidovici曾經是一名電影製作人,執導的短電影有《Rag Doll》(2008)、《L’ascenseur》(2010)、《Le grand bain》(2015),卻因一場變故讓她決定用有形的、可觸摸的藝術來代替圖像和聲音,於是她便開始以刺繡填補內心的空虛、刻畫當下的自己。
Cécile Davidovici在1987年出生於法國巴黎,她曾表示,影響她最大的人是她的父母。她爸爸是一位作曲家,媽媽亦充滿想像力,她在小時候一直被鼓勵以藝術表達自己,於是她開始嘗試各種藝術活動,包括表演課、鋼琴課、繪畫課等。後來,她醉心於研究戲劇和電影,並前往紐約一所電影學校就讀,作品在世界各地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家中卻突然出現了一個變故——母親去世了,這場變故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了她的一生。
「我覺得我的生活需要一些改變,但我花了一些時間才弄清那是什麼。」Cécile Davidovici說。在母親去世後,她覺得自己先前的生活好像缺了些什麼,以前她以電影編劇和導演的身份接觸藝術,她總是喜歡以圖像來講述故事,直到她接觸到刺繡,她才突然驚覺自己缺少的是什麼,「我意識到我錯過了事物有形的部分,我錯過了用手工作,創造一些我可以觸摸到的東西。」初時,她只是把刺繡當作是一種興趣,但很快便成為她用來說故事的新媒介。
刺繡除了成為她表達情感的新方式,也喚起了一些溫暖的回憶。「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紡織品就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與紡織品一起工作讓我想起了童年時的舒適和溫暖。」刺繡讓Cécile Davidovici憶起童年的美好,也想到了母親,製作刺繡就成了她治癒內心的方式。
在看過Cécile Davidovici的作品後,你會發現她與之前介紹的刺繡作品稍有不同,Cécile Davidovici的作品線條感更強烈、風格更鮮明,對此她表示:「我並不是採用傳統的刺繡技術,我的風格是自由式刺繡,我會跟隨正在繡的臉龐或衣服來運針。」Cécile Davidovici在製作刺繡時比其他藝術家更隨心所欲,她追求的是刺繡的厚實質感,而不是事物的細節,因此才會衍生出如此粗略的風格。雖然說是隨心,但Cécile Davidovici絕對不馬虎,她起碼要花一個月的時間來完成一幅作品。
在成為刺繡藝術家的過程一點都不容易,她不僅要精進自己的手藝,更要面對人們的偏見:「一提起刺繡,人們便會立即想到周末的外婆在繡著可愛的小花。」刺繡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被嚴重的低估,人們認為這是專屬老人的手藝,Cécile Davidovici認為,這個社會需要有更多的女性藝術家打破這種刻板的印象,創造出屬於她們的藝術,而她便是其中一分子。
如欲看更多Cécile Davidovici的作品,不妨到她的Instagram上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