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天宮課堂」昨日下午取得圓滿成功。由「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擔任「太空教師」,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在約60分鐘的授課之中,「航天三傑」先後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和研究項目,向同學演示了太空轉身、浮力消失、水球光學等多項實驗,並即席解答同學們的不同提問。
今次更是首次有香港學生可直接參與太空授課,更獲得寶貴提問機會,親身與航天員作天地互動,充分體現本港學子融入國家航天夢,啟迪航天理想。而王亞平亦特別在課堂中向包括港生在內的全國年輕學生寄語:「未來是你們的,希望你們的夢想,都能在這廣袤的宇宙中綻放。」
今次的太空授課進行了全程現場直播,在北京的中國科技館設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市科技館、四川汶川縣第一小學、香港培僑書院、澳門科學館設4個分課堂,約1,420名中小學生代表參與。其中在香港培僑書院有約300名香港師生參與,當中約100名學生可與航天員天地同步進行水膜張力、水球光學等多項實驗,比對太空環境會為實驗結果帶來哪些改變。面對此一寶貴的學習機會,港生們都表現得相當興奮,紛紛表示獲益良多。
【實驗預熱】AI機械人太空採礦
在「天宮課堂」太空授課開課前,香港分課堂培僑書院率先進行了一場「預熱」的科學實驗課。該校安排了32名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學校STEM老師的帶領下,採用商湯科技的機械人及AI人工智能識別系統,指導學生機器學習的初階原理,讓學生模擬在月球上識別有價值的礦石,及進行太空採礦活動,學生須運用編程的知識來完成教學任務。
在實驗課過程中,培僑書院的學生需要運用編程知識來完成教學任務,並藉此機會與位於廣西南寧市科技館、四川汶川縣第一小學及澳門科學館分課堂的同學交流。
機械臂夾礦石 識別廢寶石
有參與同學正於模擬月球表面的桌面上操作探測車模型,當探測車偵測到前方有礦石蹤影,即上前並展開機械臂將其夾住。「我們是通過編程去操作這輛車的,它可自行判斷前方是否有障礙物,及分辨出哪些是我們想要的礦石。」
有參與同學續介紹說,他們事前會分別為普通石頭和礦石拍了很多照片,訓練這個機械去學會識別。同組另一同學指,探測車可智能的辨認東西,「如果遇到垃圾,會用機械臂將它推到一邊去,如果是寶物才會帶回基地。」
被問到如何看待國家航天發展,有同學表示國家航天發展愈來愈好,人工智能和精密儀器等科技都很先進,希望中國航天事業可繼續努力,為人類探索神秘宇宙,了解更多太空知識。
培僑書院的老師表示,希望是次實驗課能讓學生了解人工智能相關知識,以及培養動手操作及協作能力,而活動以「嫦娥」任務為背景,模擬探測車在月球採樣,更可加深同學們對祖國航天的認識,培養對祖國的歸屬感。
【實驗序幕】失重轉陀螺 「天課」揭序幕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在中國空間站與廣大學生「天地連線」畫面中,失重狀態不斷轉動的陀螺,揭開了今次「天宮課堂」的序幕。再次在太空中講課的「太空教師」王亞平,在距離地面400公里的天和核心艙開講。在進入科學實驗環節前,她的第一件事當然就是帶領一眾同學參觀「太空家園」。
從睡眠區、衞生區到餐飲區,王亞平逐一向同學介紹其中的設施與裝備。 「這就是我的睡眠區了,我用家人的照片和喜歡的小物品裝扮了一下,」說着王亞平並將鏡頭望向窗外,讓同學們一窺艙外環境。
其後,王亞平介紹在軌訓練是保持健康的重要一環,即席示範太空跑步機、太空自行車等,向同學們展示了航天員如何鍛煉,然後又展示了餐飲區配備的冰箱、微波爐、飲水機等。
展示不同細胞研究
翟志剛就介紹了葉光富身穿的一套航天服。原來,葉光富身上穿着的不是尋常衣服,而是稱作「企鵝服」的特殊衣服,裏面裝有多條拉帶,可調節鬆緊,以防護失重環境導致航天員肌肉萎縮。
葉光富就向同學介紹了失重環境下細胞的生長發育研究,「前期我們開展了大量有關細胞的研究,有不同周期、不同時間和不同單元,通過人工製造的一個機動力和完全失重兩種狀態下對細胞進行培養,然後將這兩組細胞進行對比,看一看它們在有動力條件下和無動力條件下,其生長和形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變化過程。」
他表示,他們會選用不同類型的細胞進行研究,包括皮膚幹細胞,還有心肌細胞等,然後就讓同學看了不同的細胞研究觀察畫面。
【港生感想】祖國強盛倍自豪 港生激發航天夢
首次香港連線同步舉行的「天宮課堂」昨日在培僑書院舉行太空授課香港分課堂活動,該校約150名師生加上另10多所學校約150名師生一同參與,與3名「太空教師」以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進行太空實驗。同學們全程表現得非常熱烈,不少人說,今次課堂激起他們對航天的興趣與熱情,為祖國航天事業發展感自豪,立志要參與設計火箭甚至親身到太空去,融入國家的航天夢。
驚歎太空「失重美」
在「天宮課堂」完結後,多名培僑書院師生與記者分享感想。有份代表香港向王亞平提問的中四生門睿涵仍難掩興奮之情,表示太空課堂機會很難得,世界上很少國家可以做到,自己印象最深的正是與王亞平就水在空間站可否循環使用的對話,很榮幸得到詳盡答案之餘,更以他的問題為基礎,引伸到更多關於水的實驗,使問題成為課堂材料的一部分。
他覺得,同一實驗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和在地球重力情況有不同的結果的對照很吸引,從中看出太空是非常神奇的地方,產生出一種「失重美」。
希望將來設計火箭
門睿涵直言,他對祖國的航天事業成就深感自豪,很敬佩和感謝航天員及前線科研人員,認為香港中學生也應該多多學習,為香港和國家作貢獻,尤其是在大灣區發展中有非常多的機遇,又希望隨科技發展,不久將來能親身到太空,例如是火星和月球,或是其他適合移居的星球,作為度假旅行的目的地,覺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該校中三生鄧東方亦覺得在太空無重狀態下做的實驗很有趣,學到平時難以接觸的知識,特別是水膜實驗和轉身實驗在地球上都不能實現。她同時為國家科技發展,特別在航天方面感到非常驕傲,為一眾科研人員在背後不斷努力感到開心,亦從航天員身上學到自律和堅持的精神,因為他們要自己在太空訓練來保持健康狀態,會將這份精神發揮在日常的學習之上。
是次課堂也激起了她對航天的濃厚興趣,將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希望未來能從事火箭設計的工作,「將火箭設計得越來越好,方便航天員去到太空進行研究。」
盼普通人可遊太空
培僑書院小六生鄭梓慧就對「天宮課堂」中浮力消失實驗印象最深刻。她說,人類不可能在地球上飛行或飄浮,相對的太空卻不可能「腳踏實地」站立和行走,而是要靠飄浮來移動,對航天員隨時可以體驗「飛的感覺」,覺得「好得意」,因此她希望未來太空旅遊能發展至平民百姓亦可參與,讓大眾能體驗這種感覺。
梓慧表示,今次課堂加深了自己對太空的興趣,對宇宙的開始和盡頭愈感好奇,「太空非常神秘和奧妙,人類應該永遠探索不完,所以永遠都有探索的機會。」
她又笑言,藉課堂也領悟到學習就好像探索太空一樣,「是無止境的,是不可以停止下來,要永遠持續下去、永遠加油。」希望自己能學習更多,「將來為祖國出一分力」。她並祝賀航天員順利完成任務和安全返回,希望將來會有更多太空實驗進行,讓學生們了解地球和太空間的分別。
該校另一小六生邱熙婷說,自己對航天已很有興趣,是次太空授課更使她興趣倍增,希望將來可以為國家航天科技「作點貢獻」,而她想做一個火箭設計師,為航天員把火箭設計成為一個更加舒適的環境,並希望能夠超越外國的技術。